助力货币政策软着陆 银监会构建宏观审慎监管(2)
程志云
2010-12-06 07:20
订阅
 1  |  2 

例如,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维持现在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之间防火墙安排;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参与除代客、对冲风险目的之外的其他场外衍生品交易;开展跨业经营试点的银行必须具备综合并表风险管理能力,并建立风险隔离安排和严禁优先代销等不当行为。

此外,银监会的新监管框架还准备在传统监管规则中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控、薪酬、业务模式创新等监管指标进行评估和修订。

“尤其是部分所谓的金融创新,实际上是部分银行片面追求短期高收益的行为。这种创新业务会改变银行业务模式,使银行放弃传统优势,扩大系统性风险。对此,银监会的思路是,严格限制商业银行自营交易的范围,坚决查处商业银行欺诈金融消费者的行为,审慎对待商业银行为监管套利而进行所谓的金融创新。”接近银监会人士说。

除了银监会自主制定的监管规章之外,在银监会的“十二五”规划中,下一步,银监会还将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并推进包括准备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破产法》等相关金融法律法规。

货币政策新工具

尽管银监会的新银行监管体系是一个长期工作,但其近期推进的新监管框架中的“审慎监管指标”却很可能会成为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配合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由于近几个月以来CPI不断高企,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宏观经济最大的隐患。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召开的会议上,已经明确表示,明年的货币政策将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

但是,如何在收紧流动性的同时又不重创国内经济,实现货币政策的软着陆一直困扰着央行。

实际上,在前两周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再加上加息传闻之下,上证指数从3186.72点已经下挫了接近400点,跌幅超过了10%。过于频繁和刚猛的货币政策很可能会给金融市场重重一击,甚而给国内经济带来硬着陆的风险。

1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表示,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采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性工具以及宏观审慎管理的方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这或许意味着在反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加息等工具之外,宏观政策的“武器库”中还包括对资本和拨备等指标进行调整的可能性。

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副处长史晨昱告诉记者,实际上,对于我们国家这样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对银行的融资行为进行整体调控,就能够间接达到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的目的,从而收紧流动性,遏制通胀。

“过度频繁地使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工具,势必会给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压力。而银监会的宏观审慎监管指标调整的一个好处就是副作用更小。”他说。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