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银瑞信江晖转投私募(2)
业内人士:制度原因主导人才外流
从肖华到江晖,前途远大、实力雄厚的大型基金公司也无法挽留住品牌基金经理们躁动的心。一方面资产管理规模迅速膨胀,一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合格基金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再加之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出走私募,本来就缺乏后备人才的公募基金,人才外流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课题。
是什么力量在牵引这一批本来具有坚定信念的基金经理投身私募大潮呢?一位基金公司高管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认为基金经理以及高层投研人员抛弃公募基金原因较为复杂,但其中公募基金关于基金经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个人投资限制是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原因。如基金投研人员特别是基金经理个人不能为自己买卖股票、基金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无法开展、基金经理不能购买自己管理的基金等,这些限制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对基金经理的个人价值的货币实现构成了障碍。他认为在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前提下,适当放宽基金经理为自己投资的限制也是值得考虑的改革措施。另外随着牛市的深入,创造了巨大收益的基金公司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迫切性。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其实也是牛市的特有现象,就是这些基金经理目前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增长,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性变革和中国经济的强大增长潜力使他们相信,这一轮牛市是自己一生中难得的机遇,因此希望抓住时机尽快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而私募基金个人参股或者按比例分红的分配制度,最契合公募基金经理的心理,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知名的基金经理在去年以来集中投奔私募的原因。
“股票市场冷了,私募基金对公募基金人才的吸引力自然会减小”,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他认为从综合来看,公募基金为基金经理提供了一个较为优越的成长环境,其中强大的体系支持和与个人风险承担程度相比较为丰厚的收入待遇,这些都是对精英人才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条件。而公募基金经理转身目前还缺乏制度保障的私募基金能否适应,都还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工银瑞信:江晖离开对公司影响并不大

- · “一对多”基金专户业务近期推出 | 2009-08-10
- · 私募调查:8月看涨者在减少 | 2009-08-10
- · 基金热销与“自购”尴尬 | 2009-08-10
- · 中投首份年报出炉资本回报率6.8% | 2009-08-08
- · 首家金融产业基金成立 总规模200亿 | 200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