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系基金第二波
据悉,银监会正在考虑结束以试点形式开展的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工作。
“银行系基金被媒体过多渲染,其依托银行所可能带来的强大营销平台及监管层所期待的监管效果,使独立基金公司似乎天生与银行系基金形成两个对立阵营,”南方基金人士认为,从第一批银行系基金试点至今的表现证明,“正如买股票的终极目的是获利一样,基金业绩是最本质的决定因素。”
新军鱼贯入场
2005年7月至9月间,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建信基金管理公司相继扬帆启航。而今年,银行系基金迎来了第二波小高潮。
1月16日,中国银行宣布正式收购中银国际基金管理公司83.5%股权,中银国际基金相应更名为中银基金。
4月16日,农行、法国东方汇理及中国铝业共同出资组建的农银汇理基金在上海宣布开业。至此,算上中银基金和招商基金的相继易帜,银行系基金已经增加到7家。
本报获悉,该公司的投研团队、营销团队已经到位,后台运营系统已经就绪,第一只基金产品也已经上报证监会但尚未批复。
银行系基金公司并未就此止步于农银汇理基金。
民生银行今年1月3日公告称,银监会已正式批复其联合加拿大皇家银行(RBC)、三峡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民生加银基金管理公司。据了解,该公司把注册地悄然从上海转到了深圳。
此外,兴业银行也在酝酿发起设立合资基金公司,据悉,其注册地将选在上海。
另一家明确表态将涉足基金业的华夏银行也在其网站公开招募“基金公司筹备组人员”。
按照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银证保业务协作监管岗负责人蔡敏男的说法,银监会正在考虑结束以试点形式开展的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工作,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后出台管理办法,将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公司,纳入监管部门正常的依法审批框架。
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公司有望在不久后全面推开。
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和渠道支撑上显而易见的优势,近期中资商业银行已成为外资首选的合作对象,纷纷被外资游说设立合资基金公司。
银行系基金长短板
伴随着银行系基金试点的即将结束,回头来看,第一批试点的三家银行系基金颇具样本价值。
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第一批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共管理基金15只,总规模超过1400亿元。
“可以说银行系基金的规模上升得很快,产品批得也快。”中银基金一位人士认为。
今年春节后,作为“断流”半年后首批放行的4只新股票型基金中,银行系基金就占了三席。
银行系基金在基金发行方面的优势更毋庸讳言。最为明显的是交银施罗德基金,该公司发行的交银增利债券基金成为今年第一只也是惟一一只规模超过百亿的基金。
本报获悉,该基金最终募集了103亿,仅交通银行一家的销售就占到了各渠道销售总额的70%以上。
建信基金专户投资咨询业务亦发展快速,此项业务资金规模已超过300亿元,在业内名列前茅。建信基金总经理助理张延明称,“银行系基金公司可以比较容易地接触到客户。另外,银行目前都朝着提供整体金融解决方案的方向努力,跟股东一起提升客户的附加价值。”
即便如此,相较2005年时全行业面对银行系基金一片“狼来了”的悲观情绪,当前各家基金公司人士的心态普遍更为平和。
事实上,一度让业界最为担心的银行系基金可能带来的渠道冲击和人才冲击压力显著减轻。巨田基金一位人士指出,“银行号”确实渠道优势明显,但未来更要靠基金业绩和售后综合服务来竞争。事实上,目前基金业排名居前的依然是华夏、博时、易方达等老牌基金公司,而银行系基金尚无一家进入管理规模前十强。
此外,银行给旗下基金公司遗传的并非只有优点。一位大成基金人士认为,“激励机制上我们没有国企的论资排辈和复杂人际关系。国有银行效率低下,‘银行号’高管多直接来自银行,必受影响,而效率对于证券投资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我们灵活的人员聘用和解聘制度,也是国有公司可能缺乏的。”

- · “一对多”基金专户业务近期推出 | 2009-08-10
- · 基金热销与“自购”尴尬 | 2009-08-10
- · 中投首份年报出炉资本回报率6.8% | 2009-08-08
- · 首家金融产业基金成立 总规模200亿 | 2009-08-05
- · 下半年震荡成共识 基金表现开始分化 | 2009-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