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资基金光环趋黯
“国内基金行业成长很快,对于外方股东所带来的管理经验的神秘感也逐渐消失。”上海一家老牌内资基金公司总经理对本报表示,有意思的是,在合资的谈判过程中,如今国内机构和外方的态度似乎进行了对调,“更有合资冲动的已经不再是中方。”
而近段时间以来,合资基金公司高管的频繁变动,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合资基金在管理上遭遇的瓶颈。种种统计显示,随着本土基金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合资基金早先的许多优势已慢慢减退。
高管频繁变动
相较过去常被提及的 “管理先进”、“擅长产品创新”等优势,如今合资基金公司更受关注的是其高管的频繁变动。
“从目前来看,合资基金的高管有逐渐本土化的趋势。”某券商研究所基金研究员认为,由于国内环境的特殊性,人脉关系和社会资源在基金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往往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最初的一些外方管理人员逐渐被更具本土资源的国内人才替换。
2008年5月,南方基金原副总经理许小松正式离职,去向将是国内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国联安基金,后者内部人士称许小松 “可能是接替总经理的职务,而目前的总经理来自外方股东”。
而高管变动并非仅限于老牌合资基金公司。
今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五,信诚基金新加坡籍总经理石志成离职,这家2005年成立的“年轻”合资基金出现的高管变动,让公司内部人士感到意外,因为5月底石志成还在与同事谈及公司长远规划。
据知情人士透露,石志成的离职原因主要在于股东方认为需要寻找更具国内社会资源的管理者。“在2007年的牛市中,信诚基金没有一只基金发行。石志成可能为错过行情负上了主要的责任。”
不过,信诚基金相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石志成是主动提出辞呈的,信诚在去年一直有发行新基金的计划,但由于审批节奏放缓而未能如愿,“其实也不是我们一家基金在去年没发新产品,当然这也十分遗憾,因为我们的业绩一直很好。”
此外,据媒体报道,上海另一家老牌合资基金——富国基金在四方股东的权衡下,高管将采用竞聘的方式大换血。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6月份就有9家基金公司相继公告发生高管变动,涉及高管多达12名,而这些人事变动不少发生在合资基金。
事实上,业内也有观点认为,合资基金的不少优势其实来自于本土人才。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基金研究中心负责人、公司首席基金分析师胡立峰近日就表示,在很多方面是合资和内资各有优势,应该是相互学习和相互补充。合资基金公司占据的优势领域,并不全部是合资带来的,更多的是实施人才本地化带来的结果,或者是公司中方股东努力的结果。
上述券商研究员指出,在2004年,就有10位基金经理“跳槽”到合资基金,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更不在少数。如今,合资基金在管理人才选择上的本土化似乎越发明显。
优势减退
在遭遇人事等方面的管理瓶颈之后,合资基金相对与内资基金的管理优势已经开始减退。
在两年前,合资公司的优势还比较明显。
根据中原证券2006年8月份的统计数据,虽然从规模上来看合资基金并不占有优势,但在质量上来看,合资基金无论是投资管理能力、营销服务、理念创新等方面都走在业内前列而引领风潮。譬如,从总体上看,合资基金在投资业绩上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似乎更佳,特别在2004年下半年后的市场寒冬期经受住了考验。
不过,在2007年10月以来的这一次市场调整中,合资基金的表现就不如两年前,这或许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合资基金优势的减退。
另据万得资讯的统计,2008年上半年,内资基金公司旗下132只偏股型基金份额净值加权平均下跌32.89%,而合资基金公司旗下136只偏股型基金份额净值加权平均下跌31.19%,数字非常接近。
由此可见,合资基金与内资基金在业绩方面差别很小。而在近两年的牛市中,合资基金公司明显跑输内资基金公司。
“没有足够的信息和数据表明,合资基金公司就一定优于内资。”胡立峰认为现在需要适度调整中国基金业对外开放的思路,应以国内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根本利益作为对外开放工作的出发点。

- · 信诚人寿:近七成调查者未退休做“准备” | 2009-08-03
- · 信诚优胜精选基金明起发行 | 2009-07-21
- · 大摩以退为进 谋合资基金更大话语权 | 2008-09-15
- · 宁波银行有意设立基金公司 | 2008-08-28
- · 传中国央行匿名购英国第二大保险商股份 | 200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