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发40亿预示基金转暖?农银汇理“第一推动力”揭密
农行力挺旗下新基金
7月23日,农业银行总行员工王强(化名)收到了一封公司内部的邮件。这封题为“关于xx部门员工认购〈农银汇理行业成长基金〉的通知”的邮件提到,根据总行“关于员工购买农银汇理行业成长基金”相关要求,“正式、招聘人员必须按标注购买”农银汇理行业成长基金,24、25日由各处(组)负责人具体负责购买工作。
据悉,该邮件是由总行个人业务部转到各部门再转至各员工层层下发。
成立于今年3月的农银汇理基金公司系由农行和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及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其中农行以51.67%的持股位列第一大股东。其首只基金产品农银汇理行业成长基金自6月30日开始募集,首发期将于7月30日结束,代销机构为农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以及6家券商。
上述邮件中提到的“标注”大致为:农总行机关在编人员按行政级别划分,最低级别最低需认购2万元,处长最低认购5万元,副总经理以上最低认购10万元;招聘人员则按工资级别划分,1-3级最低认购2000元,9级最低认购3万元。
这意味着入职不到两年的王强必须在两天内拿出2万元来认购基金,这位“新基民”称,“行里邮件发了两个简要介绍基金的附件给我们,说让了解,了解不了解都得交钱啊。”
不过,上述邮件中也提出“员工个人购买10万元以内的,按认购额的8%奖励;超过10万的按认购额的2%奖励。”
据了解,农行员工被要求3个月内不得赎回该基金,3个月后无论赎回与否,相应的奖金将会发到员工的工资卡中。
农行还强调,总行每个部门必须完成最低任务,有特殊情况不能购买的员工,所在部门必须有其他员工代购。
“上海、浙江、江苏分行同事说已经‘收完钱’了。”王强告诉本报。
在国内某著名基金论坛的 “农银成长基金吧”里,很多帖子是自称是农行员工的网友在交流各自的销售或购买农银汇理成长基金的任务。IP地址显示发贴人来自福建、青海、云南、陕西、江西、四川等地,他们纷纷“晒”出自己的“任务单”,诸如 “卖10000元奖500元,不卖10000元扣200元”、“卖不出8000元将被扣三个月的责任目标津贴”等。有人抱怨强制销售任务过重、基层员工收入不高难以完成自认购任务等,甚至有人称自己是借钱或贷款认购这只基金或向贷款客户强推该基金;而有人认为作为本行员工应积极支持公司旗下新基金的发展,且市场点位已经相对安全并可以适当投资。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农银汇理行业成长基金发行已逾40亿份。而农行北京某支行客户经理称,“最近几次开会都提到这只基金的销售工作,会议上听说目标定在了60亿份。”而他的销售任务是70万份,目前除自己认购了5万元该基金以外,其余任务还远未完成。
上海某合资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称,“40亿份绝对是个案,不能说明基金发行已经回暖,今年的销售状况难于历年。”
由于销售困难,今年3月份以来,嘉实、南方、广发、易方达等所有基金公司的股票型新基金首发均未超过20亿份。
某券商基金研究员认为,当前市场风险已降低很多,银行系基金的发行优势凸显出来,农银汇理的新基金首发有望创今年股票型基金首发新高。
争议“执行力”
上海数家基金公司人士谈到农行这一销售渠道时,均给出了“执行力强”的评价。
近期在中国金融网上有一篇文章中提到,为全面推动中国农业银行发行的首只基金,农行湖北省黄梅县支行在全行上下努力营造行长亲自营销、机关带头营销、职工人人营销的大营销格局……对分理处通过调增基金考核分值,以分配机制为“指挥棒”,引导阶段性工作重心转移,在全行形成 “瞄准计划抓营销,多卖基金挣收入”营销氛围。
有其他基金公司人士认为,股东尤其是银行股东支持基金公司做大做强、在销售上予以特别支持无可厚非。过去银行系基金公司的首只产品就曾在银行内部特殊营销手段的帮助下,留下熊市中高销售的纪录,新公司的首只基金一般背负着创品牌的重任,往往在人员配备、股东支持等各个方面都会享受到较高等级的待遇。
有业内资深分析人士称,营销和强卖是两回事,过分的非市场化销售手段应得到纠正,不考虑是否违背员工自愿性,银行重点推销自家基金对其代销的其他基金公司不公,更重要的是,非市场化行为募集到的资金可能会稳定性较弱,一旦打开可能会遭遇赎回,如果基金经理考虑此因素会进而影响其建仓决策甚至基金的长远稳定发展。
王强告诉记者,“如果下跌,只要这只基金不跌过奖励的8%就好了,到时肯定就抛掉,但如果涨就再观察。”
也有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农行旗下新基金发行量大在业内也算好事,“多少带来了些信心,如果连这样强有力的股东方推动都发不出去基金,那市场才更需要担心。”

- · 熊市当道 16只基金批而不发 | 2008-08-19
- · 农业银行重金捧热自家基金 | 2008-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