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QDII投资者成“靶子” 复杂衍生品试验田被叫停(2)
1 | 2 |
“设计的理财产品更侧重于保本、低风险的,风险高的非保本的QDII理财产品,需充分解释产品设计和潜在风险。”李伏安对本报表示。
普益财富最新数据显示,中资银行46款QDII 产品中,负收益的43款,外资行207款QDII中,206款负收益。
截止10月31日,有11款QDII产品亏损首次超过70%,净值跌入“2角”区间。根据普益财富数据统计,这11款QDII产品系汇丰银行旗下所有,分别挂钩于贝莱德美林世界矿业基金以及汇丰中国股票基金,平均跌幅接近10%。
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发现,中外资银行目前理财产品均销售缓慢,QDII成为投诉热点。
“这段时间以来,基本没什么新业务,各支行都是接待投诉客户。”汇丰银行朝阳区国贸商城支行一位高级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渣打、花旗、汇丰、民生、浦发、中信……中外资银行的QDII理财产品大多亏损较为严重,投资者怨声载道,“口水讨伐”,纷纷找银行投诉,要求银行替个人补偿收益,挽救损失。
记者获悉,银监会续下发开展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自查的通知,10月底,要求商业银行自查开发设计、风险管理、宣传营销、投资运作和客户投诉,特别要关注亏损比较严重的产品,建立重大事项应急预案,避免出现大规模投诉等群体事件的发生。
而各家中外资银行纷纷在QDII产品上噤声,并低调处理客户投诉。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衍生产品专家黄明认为,QDII是投资者出海投资的好工具,但恰逢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亏损,但不能因QDII巨额亏损就因噎废食,应该冷静分析原因,从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销售和风控环节存在问题入手,加大对QDII的监管,明确其品种设计、衍生工具运用类型、及利润抽成方式,还给投资者简单、稳健的QDII产品。
复杂衍生品 “惹祸”元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华尔街,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设计了大量复杂结构性衍生品而获利不菲,摩根士丹利被业内称为“华尔街明火执仗的抢劫犯”,而购买了此类产品的客户则被称为任人射击的“泥鸽靶”。
在渣打银行购买了300万元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袁先生向记者投诉道,“购买聚通天下新兴亚洲理财产品时,理财经理玩文字游戏,产品说明书100多页,根本看不懂,买了迄今亏损已近70%。”
记者看到中外资QDII产品均是闪亮名称,如“东方之珠”、“海外寻宝”、“全球核心+卫星双引擎”、“瑞银投资大师”、“贝莱德美林世界矿业基金挂钩”,但翻开大部分产品说明书,挂钩期权、期货、现货、基金……覆盖的地域范围从美国、欧洲、亚洲、南美(巴西)等,足让人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
一位中资银行个人理财部经理接收本报采访时说:“银行QDII一般采用去采购产品,以及与国际投行联合开发两种模式,大部分中资银行不具备构造复杂衍生产品的能力,只能通过向交易对手询价方式开发产品,或转售外资银行的产品,主要交易标的物都由外国银行作为做市商。中资只得与其合作或者充当销售渠道。”
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张星认为,商业银行推出了一系列股票、基金、指数以及商品挂钩的中高风险理财产品。但由于国内尚未建立上述标的物的期权市场,作为结构型理财产品的发行方,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国内市场对冲理财产品中期权的风险,形成了巨大的风险暴露。商业银行或者直接利用海外期权市场或者向海外投行直接购买结构型理财产品。但是,无论哪种情形,商业银行均无法依据国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需求特征设计产品,从而导致2007年以来很多银行理财产品脱离实际,并直接导致了如今的大幅浮亏。
“时机选择不当、资产配置单一、过于依靠境外资产管理机构” 不久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银行系QDII遭遇危机的三大弊端。
黄明教授认为,投资者沦为“泥鸽靶”最根本原因,一、银行为赚取丰厚利润倾向于选择复杂衍生品挂钩,造成投资者风险过大,二、从产品中提成抽取过多。
“有的产品说明书长达100多页,风险提示可能隐藏在第80几页,银行选择挂钩复杂衍生品,除了扣除手续费,还留下提成,投资者可能刚一购买就意味着亏损。贪婪的银行从老百姓手中抢走了很多价值。”
“简单衍生品则具有标准化的特点,且市场竞争激烈,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首选是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需谨慎对待复杂的场外交易衍生品,并将注意力集中于以指数的为标的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品。比如挂钩美国标普500指数,这些QDII断不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亏损,而银行QDII为赚取利润和手续费,争相挂钩复杂衍生品、且频繁更换、时期短,至投资者巨额亏损,足见兜售QDII的银行是多么的贪婪。”黄明说。
“复杂的衍生品不该卖给普通投资者”
不少投资者向本报投诉,在购买银行QDII产品书时,根本看不懂理财产品的设计结构,所以无从辨别风险,只能听理财经理一面之辞。
东亚银行境外代客理财产品利财通、渣打银行的金通道环球投资系列、汇丰的贝莱德美林世界矿业基金等系列理财产品让不少投资者大呼“看不懂”。中资银行销售的由海外大行设计的金融衍生理财产品说明书同样复杂难懂。
“美国金融创新超前,但老百姓在美国商业银行是买不到现在国内销售的这些结构复杂的理财产品,中外资银行竟然敢推非标准化且极不透明、高风险的衍生理财品,比全球创新的美国过犹不及。”黄明认为,“很多海外大行的金融衍生品一般都是数学、金融工程、物理等专业的博士经过长时间培训设计出来的,产品设计衍生产品越复杂,国际机构的金融专业知识与定价能力优势就越大,产品设计方之间的竞争越少,设计者的潜在利润就会越高,买方的风险也会越大。国际投行会通过衍生产品把自身风险转嫁给客户。中资行只赚取了微薄的中间渠道费,大头都让外资投行赚走了。”
荷兰银行一位产品设计经理告诉记者,“银行设计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通常都暗含着杠杆,产品募集资金不是按比例直接购买挂钩的股票,而是买入相关股票的金融衍生产品。至于它买入的是哪些衍生金融工具,和这些股票如何挂钩,国际投行如何对冲,外界根本无从获知。”
黄明告诉记者,我们的法律和监管体制,缺乏对于国际投行等交易对手的有效制约。在国际案例中,因为过度销售金融衍生品导致投资者巨大损失的机构,几乎都付出了巨额赔偿。美国等因法律威慑,国际投行不敢过度误导与欺骗衍生产品的投资者,而转攻新兴市场。
“监管层应该在制度上给予国内投资者基本的财富安全保护,防止海外投行用复杂的衍生产品设计给普通投资者带来损失。”黄明说。
1 | 2 |

- · 建龙重组通钢被紧急叫停 | 2009-07-27
- · 国产甲流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期 | 2009-07-23
- · 张鸣:朝鲜的不归路 | 2009-07-22
- · 卫生部叫停临床电击治疗网瘾技术 | 2009-07-14
- · 朝鲜警告美日韩“不要轻举妄动” | 20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