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老师到学生 外资基金中国跌宕路(2)
德同中国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田立新从那时开始感到一些变化,这种变化甚至给他带来了一些失落:他谈的一个投资项目,在签订合作协议的最后关口,被一个国内同行抢走了。
田立新说,在2004、2005年以前,如果问一家中国本土高科技公司想去哪里上市?回答肯定是纳斯达克。但之后,这样的情形不再了。“那时候做得好的外资创投不怕外资机构的竞争,最担心的反而是国内创投机构。”
而外资PE瞄准对象强力出击的投资方式,原本是本土创投的学习对象,但在后来却被认为是 “门外野蛮人”式的投资。
在中国市场斩获颇多的凯雷就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进入中国前几年,这个有着世界三大PE之一美誉的美国机构在金融、机械、地产等资源性行业中的一些国有企业频频出手,然而,在2004年至2007年间,凯雷对徐工机械,广东发展银行和重庆商业银行、山东海化集团等公司的一系列并购计划皆纷纷折戟,凸显出了外资基金在推进中遭遇到的诸多阻力。
“主要是在一些国有企业和重点行业,监管部门对待外资还是有诸多担忧。”达晨创投一投资总监表示。
这一时期推出的政策也反映了监管层的态度。
2006年《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发布,到2007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一份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的 “106号文”的实施,阻碍了中国境内企业以红筹方式在海外上市,同时也让外资PE的退出渠道变窄。
外资基金的风光相比当初黯然不少。红红火火的外资基金开始逐渐被本土崛起基金的风头所盖过,政策的支持和凭着本土优势,本土PE、VC也怀揣着中国梦开始与外资基金一争高下。
调整适应新环境
相比之下本土创投和人民币基金则从同一时期开始迅速发展,至今仍高潮迭起。
今年初,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中信绵阳产业基金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民币股权基金的募集,达到90亿元。
这样的纪录翻开了中国本土基金发展的新纪元,也让许多基金都刮目相看,尤其是外资基金。数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鼓励和发展本土股权投资业,以期占据资本市场的主导权。中国本土基金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上升速度,与这些老牌的外资基金一争高下。
尽管当前外资机构仍把持着中国很大的股权投资市场,但几年前外资独大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本土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而诸如中信产业基金等快速崛起的大中型规模足以让诸多外资基金感到羡慕不已。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投资界最看好的地区之一。”2月24日,凯雷投资集团联合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大卫·鲁宾斯坦对媒体说。
在作出此番判断的同时,外资基金正为能在这一 “全世界投资界最看好的地区”维持主导权悄然改变。
“外资PE失败的并购案例体现了民族情绪在其中的影响,并给外资PE带来公关危机,这也促使他们进行投资策略调整。”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就在收购徐工一案闹得沸沸扬扬、却无果而终后,凯雷悄然调整了在华的投资策略,将并购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了政策阻力不那么强势的民营企业,在行业选择方面调整为重点关注消费品、健康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集中度不高的行业。
另一方面,人民币基金在国内的投资、退出优势也让外资基金不得不向本土机构“学习”,甚至与本土机构携手推出人民币基金。
今年1月,凯雷集团与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签署了协议,拟在北京设立一只50亿元规模的纯人民币基金。

- · 中信产业基金首募90亿元 成规模最大人民币基金 | 2010-01-28
- · 人民币基金坐上头把交椅 本土创投速配美元基金 | 2010-01-24
- · 争取国民待遇 德同10亿人民币基金隐情 | 2009-12-13
- · 发动本土化引擎 宝马欲分切更大蛋糕 | 2009-11-20
- · 青睐股权和开发投资 外资基金重回国内房市 | 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