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带着上百个套利模块,瞄准股指期货上市初期的套利机会,对冲基金只待政策通行证。衍生品时代的大门已经打开,在股指期货身后,期权、汇率、利率期货等,这无不令全球对冲基金兴奋。
同时,在国内诸多私募基金及产业现货投资者中,本土对冲基金正在纷纷涌现。
海外对冲基金潜伏
韩裔美国人PaulKIM一年前开始频繁往上海跑。Paul投资期货20余年,是美国知名度颇高的对冲基金经理。2008年,Paul创立了对冲基金MisfitFi-nancialGroup,据其中国合作伙伴介绍,目前其运作资金约为3亿美元,且投资业绩在业界较为突出,根据Bayclays统计,Paul管理的一只农业商品对冲基金Calatrava,在去年5月创下了67.84%的收益率,在此类基金中排名第二。
在上海注册了一家投资公司,建立起一支不到10个人的小团队之后,Paul将其在美国开发并使用的约120个套利模块带到了中国,并想办法将一小部分资金“挪”入中国用于相关投资测试,并搜集中国市场各种相关信息,并将目标投资品种的数据导入上述模块进行测试。
半年的时间里,Paul证实了自己的一些交易模块在中国的商品市场中可用,而他最翘首期待的,还是中国股指期货上市交易的这一天。“期指的套利空间和前期的单边市,他都非常感兴趣。”上述Paul的合作伙伴透露。
但由于外汇管制和对外资投资金融市场的限制,Paul面临着资金问题,他决定在中国境内募集人民币进行今后的对冲投资。他向中诚信托公司提出发起一个信托产品,但由于银监会的政策尚未允许,以信托平台发行阳光化产品的道路暂不通行。
但是Paul相信,股指期货上市之后,种种政策限制会加速松绑,那时他要成为第一个做中国期指产品的对冲基金。
实际上,Paul只是众多在中国股指期货上市之际奔向中国的对冲基金的一个代表。3月上旬传出消息,由数学家大卫·肖(DavidShaw)创建的对冲基金DEShaw将在上海设立办事处。
据悉,数家大型对冲基金已开始扩展在亚洲的业务,其中包括GLG、摩尔资本(MooreCapital)和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FundManagement)这些大腕。
“国际对冲基金在中国早已非常活跃,但之前他们多偏向于投资PE,而且很大一部分对冲基金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主要是做市场而非投资。”中国对冲基金中心研究部主管锐衍表示。而目前,锐衍接触的多数对冲基金在指期货上市之前表现出极强的投资兴趣。他们通过注册投资公司或与国内期货公司合作等方式进入中国,并多聘用中国人作为模型总监,让本土投资高手提供盈利逻辑,然后用模型加以固化。
同样是因为资金跨境流动问题以及投资限制,他们也都像Paul一样做好准备并时刻观望政策放行。锐衍指出,“他们最想在股指期货上市头一两年抓紧运作。”
“根据香港和台湾的经验,股指期货上市初期具有12%到35%的期现套利机会,年化收益率可达40%-100%。而在股指期货上市两年以后,套利机会变明显减少,年化收益率则降低至5%-10%。”首创期货副总经理程功表示,这个诱惑空间让许多对冲基金抓紧布局。
本土对冲基金崛起
“对冲基金将成为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北京证监局副局长孙才仁指出。而这个“主力军”将如何构成?锐衍分析,从国外对冲基金、本土研究对冲的私募以及做产业现货的投资者中,将产生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对冲基金”。
1 | 2 |
- 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启示录:百倍神话与三成爆仓 2010-04-20
- 股指期货成交量激增点位跳水 短线资金涌入大砸空单 2010-04-19
- 股指期货效应初显 沪指跌破3000点 2010-04-19
- 首创期货姚俊明:目前股市更多影响股指期货 2010-04-19
- 股指期货效应初显 沪指跌破3000点 201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