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娟 最近,微博很火,论坛很火,基金圈子更火。
从去年的匿名信举报高管,到今年不同论坛上的“夺妻门”、“小三门”,再到董事会的争吵实录,这个本该严肃的行业却频频爆出劲爆“八卦”,速度每周一更新,微博充当传播器,俨然半个娱乐圈。
但是,这个行业掌管着全国基民2万多亿元的资产,这个行业一年收获着300亿元的管理费。
投资者的钱聚集在这里,是老两口一辈子的积蓄,是几年后孩子们的学费,是许多人未来的养老钱,这里绝不该是老百姓花钱看“八卦”的地方。
论坛发帖是个人泄愤的一种方式,有些人甚至不惮于自报家丑。这些泄愤中,有的直指个别基金经理或从业人员私生活的道德问题,有的暴露出基金公司内部高管不和,争权夺势、管理混乱。
有人说,基金业是所有金融业中最透明的行业,不仅有定期规范的信息披露,还有各类媒体最密集的关注,一个月的业绩波动都被公众盯在眼里,因为透明,让行业常常展现在聚光灯下,因为透明,有些人喜欢爆料。
不过,相信大多数媒体不喜欢这样的“料”。而无论信息的真实性如何,不知道投资者们看到自己投资的基金可能惹上这些麻烦,基金经理私生活混乱、所属公司高管相互争权夺利,种种这些之后,是否还会安心?
近期《基金法》修改在即,新的法律可能允许基金经理个人投资股票。但这或许是无奈之举。其实,监管层内部也曾有声音并不赞成允许基金经理个人投资股票,理由是,他们的收入已经远远高于国际同行,更高于国内大多数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不过,不断暴露的“老鼠仓”、基金经理从业积极性下降暗潮涌动,让监管思路只得变“堵”为“疏”。
当然,私生活的道德判断与职业道德不可一概而论,但也并非没有关联。2007年中国的基金业规模迅速扩张,超常规的发展令基金经理岗位严重稀缺,而他们各个都成为猎头们争抢的对象。国内绝大多数基金经理属于六、七十年代生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勤奋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列,其中还有很多人出身贫寒。
光环和财富会让人变质,而如果基金经理们也染上了暴发户心态,浮躁之风渐起,基民们又岂能安心。
一位基金行业的老员工也曾向记者爆料,公司前台的美女换的很快,有的就是在这里遇到“知己”后另谋高就了。但我们宁愿相信,这些爆料中的人和事都是少数派,不要如同那篇论坛“八卦”所言:“这个圈子都是这样。”
其实除了匿名信或论坛的帖子外,许多基金公司内部管理混乱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不过基金公司的家务事乱了,可不是小事,这样的公司旗下基金的业绩往往不佳。
国内基金业虽然起步不算早,但各公司都已具备了一整套先进的组织管理体系,而如果管理层各个都想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再先进的制度也只能是摆设。遭殃的人中,基民跑不了。
也许不久后,那些奋斗多年的基金公司高管们终于可以拿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劳动所得——股权了,不知道那时,基金公司这样的家务事是越来越多了,还是终能消停了。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许多基金经理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工作压力甚至给他们带来身体上的重负。我们同样也见过许多基金经理,面对投资者心怀谦卑,在策略会现场与投资者认真的交流、沟通。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样的从业人员才是主流。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但是,基金业,请少一些八卦,多一些业绩吧。
- 外资资管公司急盼内地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 2011-04-15
- 受赠1000万元 人才成长公益基金启动 2011-04-13
- 保险公司有望卖基金 金融销售制度创新提速 2011-04-13
- 【报摘】Levi’s中国品牌牛仔裤将回流美国 2011-04-12
- 【市场观察】早评:这个热点可继续炒作 201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