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灵:不要过多依赖货币政策
记者 张东红 11月1日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第二届银行家高峰论坛上,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院长,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女士做题为《冷静面对国际金融危机 提升发展中国金融业的信心》的报告,认为中国下降准备金率没有太多的空间。在中国的经济既有通胀压力又有通缩压力、前景不太明朗的情况下,宜静不宜动,货币政策还是以稳定为好。解决经济问题不要过多的依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信号已经释放得足够了,应该更多的出台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
她说,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即使没有世界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会有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问题,只不过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快了这种速度和紧迫性,但不要过分悲观。但是只要中国的方针政策正确,再大的困难都能过去。只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动摇,问题都会解决。中国有13 亿人口的市场,有充分的素质提高的劳动力和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坚定信心。中国金融机构有很好的资本充足率。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决定了不会出现信用危机。但中国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问题是软肋。中国应该抓住时机,完善治理结构。
吴晓灵表示,如果外汇流入减少,央票余额大幅度下降,中国才有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的余地。中国的存款准备金是付1.89% 的利率,完全能够覆盖银行的存款利息的成本。而下降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在惜贷的情况下,未必有好的效果。释放流动性时最好的办法是先释放央行票据,后下降存款准备金率。
她指出,目前国内国际形势复杂,中国既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又有价格下行的可能性。但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平稳的,因而现在没有一种迫切性来做各种各样的动作。中央银行做的动作越多,给市场容易产生一种恐慌。因此,吴晓灵主张,货币政策应该以稳定为宜,也不要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上发出放松的信号。连续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向社会明确的释放了中央银行改变货币政策的意向。
在利率工具方面,吴晓灵表示,中国目前尚无不顾存款利率现实降息的紧迫性。中国还没有出金融危机,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问题。负利率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平稳发展都是不利的。她指出,在2003 年以后中国保持负利率,很多的经济学家为此批评中央银行,认为负利率是鼓励投资过热。吴晓灵认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中国如果提高利率,而美国利率很低,会有更多的钱进来。由于这个原因,不得已采取了负利率。现在也是一个负利率。所以,中国也不排除由于中国经济周期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叠加出现通货紧缩。但她表示,到那个时候再降利率,也不是太晚。
她表示,在中国的经济既有通胀压力又有通缩压力、前景不太明朗的情况下,宜静不宜动,解决经济问题不要过多的依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信号已经释放得足够了,应该更多的出台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最近国务院已经出了10 条经济方面的政策。出稳定政策,着力抓政策的落实是最重要的。
- · 浦发银行:货币政策基调不变 年内不存在加息可能性 | 2009-08-12
- · 微调再解释见证一个矛盾的央行 | 2009-08-09
- · 央行副行长苏宁:动态微调不代表货币政策调整 | 2009-08-07
- · 哈继铭:11月货币政策可能微调 | 2009-08-07
- · 央行下半年定调: 货币政策微调 | 2009-0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