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巴菲特为金融欺诈辩白(3)
同时,唐炜臻也一直没有向本报解释客户所指的1600万元资金的去向,而多伦多当地的一位知情者透露说,由于不断有老投资人在唐尚未达到盈利目标时就已抽离资金,以至于他的公司账面长期以来仅有数十万元资金,也使得唐越来越难以向之后的投资人兑现盈利承诺。
“每周1%盈利”理论
事实上,唐炜臻遭遇欺诈质疑并不是在监管部门介入之后才开始的。
据上述知情者透露,早在2008年底,唐炜臻就在基金的募集上出现瓶颈,因为当时有投资人提出了对唐投资理念的许多质疑。
“他虽然自比巴菲特,但他的操作却不能算是投资,只能算是投机。”一位与唐炜臻有过接触的多伦多华裔投资人一直认为唐的操作缺乏稳定性,“他基本上是一个DayTrader,而投资者通常是长线持有,巴菲特就是如此。”
而唐炜臻对本报表示,“我的巴菲特之路,是一个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我的1% 持续稳定收益理论和我的风险控制操作系统,是我不言败的基础,是我能偿还投资人投资和我通往巴菲特财富之路的根本。”
根据知情者透露,一开始,唐的计划是募集到足够规模的资金之后,将资金的九成以上放在稳定的资产上,例如公债和公共基金,只用少部分,甚至是1%做短线投机,包括外汇、期货、黄金等产品,通过这1%资金的快进快出实现每周盈利,这也就是唐最初的1%理论。
“这种模式其实还是不错的,甚至许多基金也是这样操作的,只是不像唐用了一个理论来提出,然而问题是唐在资金募集上其实做得不好,更致命的是承诺了客户高额回报,以至于后来动用那九成以上的稳定资产来支付客户的盈利,自然也就让整个基金陷入‘危机’。”
或许,唐炜臻就是在所谓独特理念和无意金融欺诈的一念之间徘徊。
同时,不少人把唐炜臻提出的所谓“每周1%盈利”独特理论仅仅看成是唐用来吸金的口号。上述投资人还表示,“既然是投机,运气几乎就成了决定性的因素,保证每周1%盈利是不可能的,而对不可能的事情作出保证也自然不可靠。”
而对于唐炜臻资金募集的模式,上述投资人也认为存在漏洞,“他的模式是介于国内的委托理财和国外的互惠基金之间,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有效的资金监管。”
面对诸多的质疑,也为尽快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唐开始更加频繁地组织公众活动,甚至在2009年1月26日-30日进行一周的公开操作演示,谁知不仅表演失败,还引发了投资人的挤兑。
虽然在自己的博客中,唐炜臻对此次公演失败做了解释,称“不想找任何理由,只是水平不够,还需努力。”还称 “接到很多支持与鼓励的电话”,但局面已经难以控制。
进入到2月份,由于唐炜臻公演失败导致投资人的不信任,不少客户提出了退出投资的要求,这让本就资金紧张的唐炜臻无法承受,无奈之下向全体投资人承认公司的财务状况,也随之出现2月末的那一幕。
有意思的是,在监管部门正在进行调查之时,在唐炜臻的客户之间出现了明显分歧,由于各自的利益而形成了“保唐派”和“反唐派”。对于所谓保唐派,知情者表示,“他们的真实想法不仅仅是希望唐能通过继续投资换回损失,或许还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那就是希望唐能招揽到后续的投资人,从而能够让自己取回本金。”
唐炜臻其人
虽然唐炜臻这个大洋彼岸的华裔私募基金负责人从2007年以来也鲜有见诸国内报端,但一个多月来的国内外媒体集中报道,才让其真正在国内名声大噪。

- · “华人巴菲特”自称美证监会已暂停对其调查 | 2009-08-03
- · 中国应避免陷入“庞氏骗局” | 2009-07-01
- · 中国经济与“庞氏骗局” | 2009-01-13
- · 人性总贪婪骗子屡得手 | 2008-12-25
- · 人性总贪婪骗子屡得手 | 200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