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汇金为媒 中投“扩张”保险

订阅
2009-06-28
欧阳晓红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一手扩权,一手扩人。

6月17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子公司中央汇金公司(下称汇金)监事长金立群宣布,其控股的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下称中再)之领导班子已由保监会划转中投管理。

据悉,在汇金参股或控股的诸多金融机构中,人事任命权归中投负责的并不多见。

与此同时,中投正式启动了涉及13个部门,33大类的全球新一轮集中招聘。

“我们是一家新公司,正不断夯实基础,完善组织结构。”中投人士表示。

汇金角色

中再领导班子的管理权划转中投并非偶然事件。

“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接近中投的人士称。理论上,中再的组织关系划转至中投后,基于行政级别关系,中再的领导班子管理自然也就放至中投。

汇金于2007年4月11日向中再注资40亿美元完成整体改制,使其资本实力在同行业中位居亚洲最大、全球第五。至此,汇金持股数309.08亿,股权85.5%。

但颇具行政色彩的领导班子管理权不是一个公司治理概念,“这次划转与行业、企业状态有关,也不乏国家改革布局的考量。”上述人士说。

汇金目前直接控股参股金融机构包括六家大型商业银行、两家证券公司、两家综合性机构,还有如今的中再。

依据章程规定,经国务院授权,汇金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出资额为限代表国家依法对其行使出资人权利和履行出资人义务,实现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汇金不开展其他任何商业性经营活动,不干预其控股的国有重点金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领导班子的概念比较宽泛,也没有明确定义,原则上,股份制公司的高管需经董事会任命——而这也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范畴之列。”接近中投的人士说。

6月17日划转当天,金立群还特意代表中投、汇金向保监会多年来对中再的指导和支持表示感谢。

有专家指出,作为股份制公司,理所当然应由大股东“说了算”,保监会既管制度建设又管人事任命,就像裁判与运动员不分,不利于高效监管。

一位保监会官员告诉记者,虽然中再领导班子的管理权划给了中投,但《保险法》有关规定,其高管的任职资格审查还在保监会。

值得一提的是,据多方证实,目前汇金正在与保险保障基金就其持有的38.815%的新华人寿股权“谈判”,换言之,汇金不久将会成为新华人寿的第一大股东。

另有媒体称,汇金拟注资第四大财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包括正在改制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信保)也在谋求汇金的注资。

“出于稳定金融市场的考虑,或者说国家战略布局的安排,经国务院批准,汇金不排除注资上述保险机构的可能性,”上述人投接近人士称,“但最后到底有多少家金融机构放进来,取决于国家改革制度的安排,现在还是未知数。”

该人士说,不管怎样,这次中再人事权的划转是还头一次。这也意味着,从不介入企业经营管理层的中投,凭借汇金的力量,有意无意间渗入了企业管理。

全球招聘

中投一方面“扩权”,另一方面也在“扩人”。

6月16日,中投表示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将面向全球开展新一轮集中招聘活动,招聘岗位涉及13个部门,33个大类。诚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英才加入。

业界解读此动作释放出中投全球“出击”的信号。

例如,此次招聘,从行政到业务几乎涉及中投每一个部门,如资产配置与战略研究部、财务部、风险管理部、法律合规部、运营部、相对收益投资部(大宗商品投资管理方向)、策略投资部 (行业分析方向)以及私募投资部(PE投资方向)等。

中投上次的全球招聘是去年9月20日,其招聘范围包括股权投资、固定收益投资、另类资产投资等11大类、30个岗位的精英人才。

上述中投接近人士说,尽管目前市场机会诱人,但中投并不会盲从。此次招聘更多是从完善公司内部结构,夯实基础的角度考虑,力度很大,也很正常。

中投章程规定,中投根据国务院要求持有汇金股权;汇金代表国家行使股东职能的行为和中投开展投资业务之间有严格的隔离。

就在6月2日,中投高调出手接盘摩根士丹利22亿美元普通股,并计划在伦敦开设办事处。

日前,也有外电报道称,中投希望在市场底部附近利用投资良机,称其计划在美国黑石集团旗下一对冲基金部门投资约5亿美元;有多位对冲基金经理接洽中投,包括EtonParkCapitalanagement的EricMindich,以及Paulson&Co的JohnPaulson。并称投资规模总计最多800亿美元。

这被认为是中投重回华尔街信号。

对于是否投资黑石旗下对冲基金,一位中投人士称不予置评。

“中投很反感抄底一说,其本着稳健、慎重的投资风格,去年放慢了投资节奏,现在根据国际市场情况,作出投资判断。”一位接近中投的人士表示。但该人士以商业原则为由,拒绝透露具体投资标的。

至于投资方向,今年3月,中投董事长楼继伟曾表示,过度虚拟化的产品将会失去市场;对过度虚拟化的、已经看不到与实体经济有关系的产品,中投不会去碰。

“中投作为一个大型机构投资者,以研究驱动投资,发现了某种趋势,也看到了一些变化。且在变化之中,看到了长期投资机会,亦看到了短期价格错位并正在进行谨慎的投资。”楼继伟说。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