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消费品行业潜力中长期 强增长或现明年

订阅
2009-09-13
李明亮

李明亮/文

强劲增长可期

全球经济复苏将有利于提高消费者信心。预计2010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将出现明显的复苏,中国经济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与刺激消费相关的配套改革将加速推进,一些更大力度的新举措也正在筹划和拟定之中。我们预期,下一阶段与扩大消费相关的各项改革正在加紧推进,将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廉租住房制度、个人所得税等各项改革全面铺开。首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向劳动者倾斜,三年内逐步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提升至45%左右。同时,将国民收入的一部分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让渡给中低收入阶层,对于刺激基本消费需求有重要作用。其次,改革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和扣除标准。一是确立合理完善的税前扣除标准。二是将目前分类所得税模式改变为综合所得税征收模式。最后,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发展力度,大力促进服务消费。

目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正式启动。最近,国务院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分三步展开。第一步从2009年1月1日起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第二步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第三步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对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

经济规模扩大以后,我国消费品市场已经进入上升阶段。从发展周期和消费品市场发展机理观察,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22640元人民币,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消费品市场正进入一个明显的升级通道。据统计,在2003-2008年的6年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速分别为9.1%、13.3%、12.9%、13.7%、16.8%和21.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9.2%、10.2%、12%、12.6%、12.5%和14.8%,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会加快,居民消费类型和行为也会发生重大转变。

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提升空间比较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1978年中国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为48.8%,而到2007年这一指标回落至35.4%,回落幅度为13.4个百分点。与民间消费比重相对应的是政府开支,1952年政府消费相当于GDP的16%,到最近则上升到30%左右。

新一轮消费动力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内启动的住房和汽车等消费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我们认为,这次社保和医疗新一轮改革将为中国的消费提供持续动力。

根据医改方案,中国计划在未来3年拨给卫生投入8500亿元,重在实施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等5项重点改革。到2010年,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将从目前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至每人每年120元,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也将逐步提高。自从4月10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以来,组建本省份医改领导小组、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医改实施意见成了各地医改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

医改对刺激消费方面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提振消费信心和提高消费能力。新医改即将惠及城乡、全面覆盖,由于新医改的公益性,使得医疗成本大大降低,这样,群众就能“腾”出更多的钱来消费。社保和医疗改革将对中国的市场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产生积极的效果。随着8500亿元医改投入逐渐到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会成倍释放。

8500亿元医改投入,在消费市场将起到双向拉动作用,一是医保投入,二是医药投入。居民的医药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三级公立大型医院,占整个市场的60%;随着新医改推进,大、中城市的医药消费市场,将持续被激活。

受新农合医保覆盖人群的扩容效应,我国乡镇卫生院入院人数,2007年以来,保持了45%的增幅。从新医改方案来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也将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三项合计将达到90%以上。

全国13多亿人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已达到11亿人,其中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数2亿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1.2亿人,“新农合”参保人数8.2亿人。以全国参加新农合的人口为例,如果每人投入100元,那么这个市场将是820亿元。

机会在中长期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日用消费品受危机冲击较小,耐用消费品乃至奢侈品受到的冲击较大。不过,国内汽车、房市火爆。

接下来,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我们看好受益于经济复苏政策的产业,如金融、房地产、钢铁、能源、机械、消费零售、化工以及通信电子等行业。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逐渐恢复将会使出口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好转,出口复苏将会给我国的制造业带来新的机会。我们认为电子、机械、集装箱港口、航运、航空、铁路、轻工和家电等制造业将从出口复苏中受益,应关注供应紧张,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的石油、有色等资源品。

从投资角度来看,在股市出现大幅度波动过程中,我们认为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和医药行业更具有抗跌性。下半年是医疗改革配套政策文件集中发布阶段,加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带来行业实质性利好。

从中长期来看,医药、食品酿酒、商业百货具有潜力,尤其看好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健康消费市场,这也是政府启动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30年,预计中国医药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4.8%上升至9%左右,从趋势上来看,一是医疗保险覆盖率和保障金额将会不断提高;二是医疗保险金额提高和医药企业将推动人们对新技术、新治疗模式的追求。

(作者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核心分析师,文章仅代表他个人观点。)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