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券商借壳 "浑水"难"摸鱼"(2)
1 | 2 |
在国内,创新类券商还算是"稀有品种",这些券商所获得的业务资源主要来自经纪、自营、委托理财、社保托管、保荐等。一些投行人士指出,国内券商所进行的还只是浅层次的竞争,即使保荐业务突出,也是基于其于对政府、企业的公关能力。
而且,管理层一直很支持符合条件的券商上市。对于券商借壳上市这种"曲线方式",管理层也并没有不反对。但是,那些没有完成自查整改工作的券商,借壳之举恐怕是难以得到支持。
借助券商借壳消息出现的目标公司股价暴涨后,借壳事宜迟迟没有下文,最终得到上市公司和券商的否定。很可能在股价出现异动时,管理层已将其视作内幕交易,整个借壳计划获准也就更是艰难。
从券商借壳成功的案例来看,这些券商都属于创新类或规范类券商。除去现有的18家创新类券商和25家规范类券商,其他券商借壳计划很可能都是"镜中花",是将难以得到管理层的认可的。就算是创新类、规范类券商,符合借壳上市的条件也毕竟是少算。
然而,事实上,券商借壳的概念依旧是投资着热追的对象。都市股份的疯狂、S*ST化二的暴涨,事实证明,那些曾与券商传出借壳"绯闻"的公司,无一例外的都是接连的暴涨。年初时曾被查处的证券分析师蔡国澍的文章《青海明胶:渤海证券借壳上市的最佳选择》、《辽源得亨:东莞证券借壳上市的最佳平台》,也都是涉及券商借壳事件。虽然这是分析师涉嫌违法违规的案件,但是也可见市场对于券商借壳的敏感程度和追捧热情。
此外,由于监管层对借壳上市采取的是鼓励的态度,因而在借壳过程含着很多暴力的机会。买壳的计划一旦启动,目标公司股价的上涨将是必然的事情,就给了当事人提供了一个无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机会。而且靠内幕消息炒作的案件屡见不鲜。当真假借壳消息满天飞的时候,也许很多不明就里的投资人就成了接最后一棒的受害者。(来源:国际商报)
1 | 2 |

- · 券商上市系列报道 | 2007-08-30
- · 国泰君安IPO遇阻 上海可能将施援手 | 2007-08-30
- · 光大证券拟发行5.2亿A股 年底前上报IPO方案 | 2007-08-29
- · 券商上市系列报道 | 2007-08-22
- · 银河上市冲刺:最后障碍回购债权 | 200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