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崩盘与大萧条
网络版专稿 记者 张卫华 与Fed的当家人本·伯南克所著30多万字的《大萧条》不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只用十多万字,就把1929年那场股市大崩盘生动地再现了出来。与前者严谨深奥的专业分析相比,加尔布雷斯这本名为《1929年大崩盘(The Great Crash 1929)》的小册子虽然也声称“为有鉴赏力的读者而写的”,但其着重于客观事实描述、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仍然让其曾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在畅销书的排行榜上。”
还有一点,恐怕也是《大萧条》所难比的,就是自1955年出版以来,这本小册子曾至少5次再版,而且每次都与另一个泡沫或接踵而至的灾难相关。不知道爆发次贷危机的美国民众有没有想起它,在中国股市最火爆的2006年,它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去年7月已经是第5次印刷。
如今,把研究大萧条和金融政策作为学术生涯的伯南克在接替格林斯潘后终于有施展他学术成果的机会了,而比他大近40岁的加尔布雷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夜却离开了人世。
生于1908年的加尔布雷斯,堪称天才,25岁便成为哈佛大学教授。曾在美国价格管理局任职,还做过驻外大使。
在大崩盘一书中,加尔布雷斯通过大量生动事实描述了1929年前后,美国股市大泡沫是如何从一点点积聚起来到最后崩盘的:民众投机心理的狂躁、幻想漫无边际的企盼和乐观态度,华尔街金融机构高管的“对倒”自家股票,用来做空股票的信用贷款飙升,信托投资公司爆炸式增长,专业学术机构的“误判”,金融大鳄们的救市行动,政府的一贯唱好基本面……
最终,1929年9-10月间股市大崩盘最终演变成了持续近10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
伯南克在他的书中认为,总需求下降是大萧条的重要原因。而Fed当时实行的紧缩政策简直就是倒行逆施。有了这样的认识,在面对次贷危机并由此引发美国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伯南克坚定地推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并表现出“如果需要,央行可以用直升机撒钱”的架势。在他看来,经济衰退远远大于通货膨胀的危害。
加尔布雷斯在书中没有给出大萧条的简单而直接的原因。在他看来,诊断大萧条远比解释大萧条前夕的股市大崩盘难得多。投机热、信用便利,人们的情绪,充裕的储蓄,投机热的爆发产生的免疫效应,这些足以解释股市为何出现大崩盘。
对于大萧条的原因,加尔布雷斯坦言很难确定。不过,他批判了一些代表性观点,如“繁荣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自我毁灭,而萧条则会自动取而代之”,也即所谓经济学的商业周期。他认为,20年代的繁荣并不必然意味着30年代的萧条,资本主义景气时期与不景气时期交替很正常,但并不存在绝对的规律性。
对于经济需要休养生息的观点,他不认同,“如果劳动力、原材料……能够继续甚至以更大的负荷运行,那么就没必要休养生息。”
通常,人们眼中,是股市大崩盘导致了后来的大萧条。而实际上,1929年初夏,即早在股市本盘之前,经济已经开始疲软。证据是月度经济活动测度指标在当年6月达到了峰值,随后开始一路下降。
对于当时著名“经济的基本面是健康”的论调,加尔布雷斯认为美国经济存在着5个方面的问题:贫富不均、公司结构不合理(控股公司和投资信托庞大的体系)、银行结构不合理、对外收支成问题、经济知识贫乏(强调为平衡预算而采取紧缩政策)。
最后一个“问题”正是伯南克所痛批的。如今,他在反其道而行之,全力放松银根,持续不断地向金融体系“输血”。
加尔布雷斯强调,自己的任务只是告诉读者那年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当预言家。从教训中获得某些关于未来的见识才是其目的。
“不幸”的是,在书的最后,加尔布雷斯还是做了预言,“美国经济虽然获得了多方面的改进,但仍可能受到另一次投机性股市暴跌的冲击。”
这一次便是次贷危机,由过度繁荣的美国房市下滑引起,目前已传染到世界各地的金融体系,并正在向美国经济实体渗透。
他的同行伯南克正在全力以赴减缓这次冲击的力度和影响,同时也在严格按照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拯救美国经济。
不过,其家长式的激进措施已经招致了非议,同时其政策能多打程度上阻止美国经济走向衰退也存在疑问。更具讽刺意义的是,以研究大萧条成名伯南克被指责为“纸上谈兵”。
能否让自己的一世英名不被玷污,伯南克正面临极为艰巨的考验。

- · 中国将培育低碳经济为新增长点 | 2009-08-13
- · 【传媒视角:互联网已死】 | 2009-08-13
- · 中国股市险在何处? | 2009-08-13
- · 流动性隐忧显现 股市周三重挫4.66% | 2009-08-13
- · 流动性隐忧显现 股市周三重挫4.66% | 2009-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