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市盈率“恶之花” “指数毒药”中国建筑成型轨迹(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中彬 赵红梅 没有人会想到——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建筑 (601668.SH)的命运竟然与当年的中国石油如此相像。
7月29日,中国建筑上市正处于上证指数的阶段性最高点;2007年11月5日,巨无霸中国石油上市时,上证指数正处于6000点以上的历史高点。但二者都扮演了最不幸的角色,从它们上市后,股指也正式宣告结束了单边向上的行情,连续大幅调整。
像当年的中石油一样风光,中国建筑是今年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一只股票,也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盘子最大的一只新股。被视为IPO重启 “试金石”的中国建筑,50倍的市盈率已经接近历史高点,数百亿资金深陷其中,再次让人们对于发行制度改革产生疑虑。
800亿资金被套
“我们属于被动配置。但没想到一买进去,就绵绵下跌。”一家指数型基金公司李经理告诉记者。
这只指数型基金在7月29日开盘前15分钟就已挂了大单买入。买入后失望的不仅仅是各家机构,还有诸多散户。此前,四川成渝上市首日99.9%买入者则为散户。
中国建筑从上市至今17个交易日,有11日下跌,股价从上市首日最高的7.96元已经大幅下挫到了5.45元,跌幅超过了三成。
上市首日,买入中国建筑的资金超过了290亿元,这些勇敢的炒新资金中绝大部分在当日就被套。而在此后的十多个交易日中杀入的资金,依然未能摆脱被套的命运。大致估算,目前已经有逾800亿元买入中国建筑的资金被套。
上市当日,中国建筑大涨56%,早盘涨幅一度达到90%。公开数据显示,机构是当天的主要买入力量。当天买入前5的席位中,有3个席位属于机构席位,累计净买入13.1亿元,占当日成交额的4%。
假设以上市首日收盘价6.94元作为上述4个机构席位的成本价,且未在买入半个月内卖出,那么这些机构在中国建筑中至少已经亏损2.7亿元。
“从买入量来看,应该是公募基金。这其中有很多是指数型基金。”一位私募人士分析道。
机构为什么会买入?
“即便是中国建筑基本面受认可,51倍的市盈率也绝对不便宜。在上市首日买入绝对不是明智之举,很有可能是为了做一些基础的配置。”上海一基金公司研究总监称,“从这个逻辑上来看,机构应该还没有出来。”上述指数型基金的李经理也告诉记者,会做为中长期品种持有中国建筑。
而近期频繁发行的指数基金,成了中国建筑这一超级航母的主力军。
回顾历史,2007年 10月到2008年3月期间募集资金高于100亿元的股票共有7只,算术平均发行市盈率为32.56倍。其中发行市盈率最高的中国神华为44.76倍,最低的中国石油仅22.44倍。
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建筑的发行市盈率要远高于当时的平均水平。而按照券商间预测的中国建筑2009年每股收益0.17元大致估算,虽然其股价已经跌去了三成,目前的市盈率仍然高达32倍。
尽管中国建筑是以高市盈率发行,而中国石油是以低市盈率发行,但二者对股市的影响却是有异曲同工之处:高开低走,套牢追新者,拖累股指。
从8月12日开始,中国建筑计入包括上证综指、上证50等指数,成为样本股,由于该股总股本高达300亿股,迅速就成为了“指数毒药”。
“大致估算,中国建筑约占沪市市值的权重为1.02%,也就是说该股每涨跌5%,将带动上证指数波动约1.66点左右。尽管对指数的影响远逊于中国石油,但作为新股开闸后首只上市的超级大盘股,其一举一动势必在短期内牵动整个市场。”南方基金一位人士称。
1 | 2 |

- · 股市大跌申银万国交易系统出错 | 2009-11-25
- · 基金:两市大跌源自技术性回吐 | 2009-11-24
- · A股放量大跌 “5.30”行情或重演 | 2009-11-24
- · 中国建筑中标纽约地铁近亿美元项目 | 2009-11-23
- · 中国石油三巨头集体涉水“新能源车” | 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