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产损失8亿元 中海油服频遭减持
记者 温慧抒 中海油服H股(02883.HK)近日大幅下跌,并遭股东们纷纷减持。
过去两周内,至少有两家外资股东申报减持,共涉资约1.39亿港元。据悉,减持行动和中海油服的海外并购资产减值有关。
中海油服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事实上,在中海油服遭减持的背后,与公司预计在2009年中期财务报告中确认相关资产减值损失约为8.2亿元,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中海油服H股8月25日跌5.13%至7.39港元,成交3338万股;8月26则跌2.17%至7.23港元,成交3240万股。两日累计跌幅为7.3%。
据香港联交所资料显示,霸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Baring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本身及通过受托人爱尔兰北方信托有限责任公司(Northern Trust Fiduciary Services (Ireland) Limited),于8月25日申报,以7.415港元的每股平均价,减持了1496.6万股中海油服H股,涉资1.11亿港元,减持后其持股比例由6.27%减至5.29%。
而在8月20日,澳大利亚联邦银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也申报以7.32港元的每股均价,减持了376万股中海油服H股,涉资2752万港元,减持后其持股比例由7.13%减至6.89%。
高价收购的隐患
受宏观经济环境及其对行业的影响,以及三条在建半潜式钻井平台延期交付等原因,中海油服2008年收购的全资子公司COSL Drilling Europe ASA(原Awilco Offshore ASA)的相关资产存在减值迹象。
其实,有关前述三条在建半潜式钻井平台延期交付的担忧,早在中海油服完成收购时就引起了业内的重视。但中海油服证券事务代表曾表示,Awilco大部分船都有长期订单,3-5年内并不会有太大风险。
但中海油服此次资产减值绝非空穴来风,亦在不少业内人士意料之中。有分析早已预计,2009年上半年中海油服业绩可能计入商誉减值,而盈利情况有望于2010年守得云开见月明。
2008年7月7日,中海油服公告以25亿美元的巨资收购挪威同行,收购价格为标的公司7月4日收盘价基础上溢价18.7%。对应市净率在4倍以上,引起了不少机构的担忧,认为收购短期对中海油服的财务指标影响中性偏负面。
由于中海油服完成收购时,国际油价正处于高点(每桶140美元以上),中海油服的高价收购将为公司未来的经营埋下隐忧。而该公司则称,此次收购是基于长期油价保持在40-50美元/桶的价格作出的决策,原油价格下滑对公司的影响不大。
但今年年初,有海外投行陆续发布报告预测中海油服的此次巨额投资存在下跌风险。法国巴黎银行就指出,中海油服从交易中获得的两个自升式钻塔并没有订单,而第三个钻塔的订单到6月份也不会续约。而这一交易完成于国际油价的高点,钻探平台原计划按照较高的国际费率收取,料中海油不会以高费率接受这部分“过剩产能”。而如果把此次收购的高配置钻探平台以国内的低费率在中国海域作业,中海油服则将蒙受较大损失。
国泰君安分析师杨伟认为:“中海油服预期2009年中报确认资产减值准备8.2亿元,相当于每股净资产减少0.18元,预计中期业绩可能因此由增长20%改为下降33%,公司的潜在商誉风险开始出现。”
倘若确认资产减值准备8.2亿元,将占公司去年上半年净利润15.35亿一半以上。公告显示:中海油服今年一季度盈利9.6亿元,计划于8月29日公布中期业绩。
基本面的压力
来自申银万国的分析认为,中海油服2009年基本面会有一定压力,年底可能还有减值风险,2010年的投资机会将更明确。申银万国判断下半年油气公司上游盈利会提升,油田服务的景气度在2010年也会好转。
数据显示,由于原油价格相比去年同期已经大幅下降,海上油田服务作业船的费率下降幅度大都在10%以上,钻井船需求明显下降,7月自升式钻井船的使用率降至41.6%,是自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中信证券分析指出,当前国际海上油田服务市场依然低迷,虽然使用率基本止跌,但是费率仍然继续下降,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深远,经济真正复苏还有待时日,预计海上钻井船的费率和合同量在2010年初开始企稳回升。
中信证券强调,全球海上油田服务市场低迷,但国内市场表现平稳。中海油制订了宏伟的海上油气开发计划,未来两年实现“5000万方”和渤海“3000万方”油气当量的目标,这将为中海油服提供饱满的工作量。
不过,相比起海外业务的大幅波动,中海油服国内的业务将表现得相对稳定、波动幅度小。
中海油服也在上半年表示,2009年中海油服扩展海外市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全球需求萎缩情况下,为保证装备使用率,打算把挪威公司一些钻井船调到中国。

- · 中海油净利增42%,投行调高评级 | 08-27
- · 中海油服拟发行60亿元公司债 |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