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走向资本强国的基石(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勇 2009年9月25日,10家创业板公司集中上网发行,这是准备十年之久的创业板推出的第一批 “成员”。
随着第一批创业板公司的集中发行,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已经形成蓝筹股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以及整合后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共存并行的局面,我国资本市场结构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的发挥得到飞跃。
同时,中国资本市场仅仅历经二十载,规模便跃居世界前列,迅速跟上排名全球第三位的经济总量。多数学者也指出,中国股市已经开始体现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
资本大国崛起
两年前的10月,上证综指成功站上6000点整数关口,深证成指则突破2万点大关。当月最高峰时,沪深两市总市值超过30万亿元。10月5日,英国《金融时报》刊文评价说:一个资本大国正在崛起。
根据彭博社的数据,截至2009年9月,中国股票市场市值达3.2万亿美元。
掌管着约250亿美元新兴市场资产的坦普尔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执行主席默比乌斯甚至认为,随着中国国有企业发售新股以及众多人口拿出更多的钱来投资于股票,中国股票市场的市值将在3年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
中国资本市场异军突起、突飞猛进的强力支撑来自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
在过去的近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成为全球亮点,GDP年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西方经济学家惊叹:“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10多亿人口的收入提高了4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如此多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经历如此快速的改善。”
然而,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表现曾经历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背离,因此备受争议。
在股改前,尽管宏观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但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低下,A股指数持续下滑。在2005年之前,尽管GDP增速连续4年维持在10%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平均达到30%左右,但上市公司盈利增长始终低于工业企业,甚至出现了2005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长高达24%,而同期上市公司盈利同比降低6%的不正常现象。
同样,股改之前,上证指数连续4年出现了与宏观经济走向背离的持续下跌,甚至在2005年一度跌落到1000点以下。中信证券徐刚在当时也指出,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了国内A股市场无力承当经济“晴雨表”的角色。
从2005年开始,随着股改的推进,中国股市从市场基础制度层面消除了与国际市场的基本差异,解决了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相悖的局面,中国股市在发展中第一次出现各类股东利益一致的价值取向,市场由此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副主席龚方雄近日指出,股改解决了资本市场整个设计过程当中一个重大的结构性问题。资本市场经过这些制度建设和制度改革之后变得越来越成熟,在这一波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风暴中经受住了检验。
龚方雄说:“我们国家的股市在全球范围内是率先触底的,2008年底和2009年初就进入反弹,也是全球反弹最早的。很快,我们中国经济的反弹现实也得到确认,全球股市也随之开始反弹,现在来看,全球经济已经有从第三季度开始复苏的迹象。”
随着中国创业板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也将变得更加完善。
“晴雨表”功能初现
过去,中国股民对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句话一般不信。
高盛亚洲区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认为,考虑现代金融理论,无论哪一个资产定价的模型,都会发现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应该是和国民经济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应该是有理论基础的,投资尤其是固定投资和股市的关系也应当是极为密切的。
在胡祖六看来,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的股市规模还太小,“我国的股市尽管经过长足发展但还是太小了,不成熟,不够发达。从市值来看,当时A股和B股市值加起来也勉勉强强占到GDP的50%,这当然是偏低的。”
1 | 2 |

- · 左晓蕾:严防银行资金在房地产与股市间流动 | 2009-11-25
- · 央行将完善资本市场为居民提供更多财产性收入渠道 | 2009-11-12
- · 尹中立:不能剥夺中国员工持股权 | 2009-11-05
- · 创业板八点举行开市仪式 | 2009-10-30
- · 土地救赎的资本困惑 | 200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