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十年风险投资沉浮(1)
经济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申兴 “创业投资就是从众多小妖怪里面找出为数不多的妖精来重点培养。”这是深港产学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厉伟投身风投行业十年沉浮后,总结出来的心得。问题是,找出来的妖精可能是孙悟空,也可能是白骨精。
十年间,厉伟一度面临千金散尽却颗粒无收的窘境,如今,他投资的同洲电子、A8音乐等多家企业已成功上市,财富和鲜花同时而来。
厉伟的深港产学研公司是深圳这块创新土壤上的产物,也是十年前那一拨风投热中所剩无几的硕果之一。在首批报会的108家创业板申报企业中,深圳本地创投企业如深圳创新投、达晨创投、深港产学研、招商局科技等就参与投资了超过30家创业板申报企业。这些创投公司无疑是创业板的最大赢家。
消逝的001
厉伟是深圳最早一批靠炒股票致富的人,很可能也是深圳最早一批投身于风险投资的人。他的父亲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松禾资本董事长、深港产学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罗飞跟厉伟是北京大学的校友,有着近二十年的交情。回忆起深港产学研公司的成立,罗飞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当时是深圳举行了第一届高交会,业界都在呼唤科技板,我和厉伟就一起成立了深港产学研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都是民间资金。”
“当时深圳有一两百家创投公司,可以说是各路神仙,有点嗅觉的都来了。”罗飞说。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从南到北都被一个“炒”字裹挟,炒地皮、炒股票、甚至炒墓地,创投也难逃一个“炒”字,许多人都是抱着捞一把的心态进入创投领域的。
“1999年到2000年间国内成立了好几百家风投企业,有上市公司背景的、民间资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出来的资金都有。大家都是第一次做,摸着石头过河。”达晨创投的一位高层说。
一位经历过那个时期风投热的人士笑称,十年前只要企业自己宣称能够上市,创投往往就是请企业开个价,计算完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差价后,就投资了。
2000年,深圳市政府推荐了23家预选企业上创业板。这23家企业自然就成为风投企业打破头争抢的 “香饽饽”。
“这23家内定上创业板的企业,大家都在抢,价格也高得离谱。”上述那位达晨创投高层说,“最关键的不是价格问题,而是人脉关系,有的企业你就算出价再高也投不了。”
深港产学研就投资了这个名单中的好几家企业。“公司1.5亿元资金基本都投出去了,除了名单上的企业,我们还投了一些企业,一共20多家。”罗飞说。
当年被称为“创业板001”的是在国内外声望都很高的科华生物。早在1999年,这家公司的净利润已经高达5000万元,股东中有境外著名风险投资公司和境内知名高校背景的投资公司,深港产学研也投了一笔钱在里面。
深圳市政府当时在高新区黄金区域为科华生物划拨200亩土地,准备按美国FDA标准建设国内最大的生物制药厂。在净资产不足2亿的情形下,科华生物投资1亿元建设了五星级研发大楼,用近亿元进口国外生产设备,原计划靠上市融资还债。
万事俱备,东风却一直未到。创业板杳无音讯,该公司原计划靠上市融资还贷的方案也因此无法实施。加上公司新产品迟迟未能上市,业绩大幅滑坡,如今园区内已是杂草丛生。
新戏的开始
科华生物并不是孤例。
2000年,深港产学研还在北京投了一家做消费评价的互联网公司,投资总额100万美金,一年后该公司倒闭,清算时深港产学研只拿回价值5万元的电脑设备,变卖后到手只有1万多元。
“现在想来,这个名单里的企业来源复杂,并不代表成功的概率,只能说明政府支持的态度。”罗飞说,“当时我们投了20多家公司,那个时候的投资标准比现在要朦胧,没有什么标准。”
钱全部投出去后,厉伟和罗飞开始了漫长而绝望的等待。“2003、2004年的时候有点看不到希望,有股东想要退出,我们也想过很多办法。这种情况一直到同洲电子在中小板上市才改变。”
2006年6月27日,同洲电子在中小板上市,深港产学研的几百万投资获得了30倍的投资收益。后来上市的荣信股份回报更为惊人,该笔投资中深港产学研的回报超过50倍。
1 | 2 |

- · 广东省卫生厅否认感染“病毒性脑炎” | 2009-12-01
- · 深圳多名儿童患甲流后出现神经系统病变 | 2009-11-30
- · 深圳规定“裸官”禁止担任正职 | 2009-11-26
- · 深圳35亿元扶植电子商务产业 | 2009-11-20
- · 深圳房贷政策对外宣称未变实则悄然收紧 | 200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