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谁在制造“成长性”?
部分创业板公司上市前外表光鲜,仅半年时间“成长性”预期就大幅滑落,而这种被资金广为追逐的“成长性”究竟是由谁制造?不少市场人士质疑,是公司在申报材料环节就经过“浓妆艳抹”或提前释放业绩。
一位跟踪过宝德股份的投资人士指出,宝德股份难逃有意包装业绩及成长性,掩盖行业环境变化事实之嫌。
一位参与过朗科科技IPO过程的人员透露,其在“如何说明其具有创新性成长性方面”大费功夫。“朗科科技的主力产品之一是闪存,这个领域的竞争太激烈,门槛也不高,怎样说明其在细分领域的地位实在不容易,而且要证明其目前仍具有‘核心创新力’更是难题。”
朗科科技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252万元,增长23.31%,但净利润只有255万元,同比下滑29.74%。公司解释称,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及原料成本波动,报告期内产品销售毛利率较去年同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行业竞争激烈利润不断下降的“老大难”问题却没有在其当初的申报材料中有足够体现。
光大证券投行部一位人士直言,粉饰业绩、制造概念包装上市在业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券商肯定是站在发行人一边的,卖个好价钱对大家都是好事。”这样的利益关系非常清晰:公司顺利上市,包装个好的概念,吸引资金追捧,公司能获得大量超募资金,而保荐机构则能获得倍增的发行费用。
同时,监管政策容易通行,机构投资者盲目追捧,助长了这一潜规则大行其道。上述投行人士称,在创业板有关发行办法中,对发行公司成长性的界定并不清晰,首发办法仅列举了六条对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影响的情形,如何确保公司持续能力及成长性的标准非常模糊。
创业板股票上演一轮又一轮疯狂之后,一季报出现了如此多的“成长性”存疑,监管层亦有反思。知情人士称,在近期的一次创业板发行监管会议上,监管层专门针对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问题提出了忧虑和加强监管的要求。
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副主任张思宁严厉地直指保荐机构的六大问题:包括尽职调查环节不够深入,忽略实地调查,缺乏第三方证据,重文件,轻实质;内核环节把关不严;申报环节恶意闯关;材料粗制滥造,内容前后不一;沟通环节遮遮掩掩,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有问题不能主动告之审核人员,回答问题像 “挤牙膏”,估值报告不严谨等。
据悉,证监会发行部门的一位处长则针对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质量问题提出了十五点意见,其中指出有些企业毛利率明显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背后是应收账款增长、存货增长异常;有的企业则是通过购买付费数据,包装行业前景和公司成长性,也提出了要高度重视公司收入与利润的突然增长、毛利率的大幅增长是不是存在财务操控、过度包装、虚假陈述等问题。似乎句句有所指。
在一些业内人士眼里,加强监管或将是打破这条灰色利益链条的必然选择。
1 | 2 |
- 金监委胎动 2010-05-04
- 强劲业绩与股价背离 银行估值继续承压 2010-05-03
- 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胎动 2010-05-03
- 海尔问路 2010-05-03
- 新会计准则增厚业绩 研究员质疑保险股价值 201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