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玉米加工企业寄望政府改进托市政策

订阅
2009-09-18
李平

记者 李平 “希望今后的托市政策的透明度更高一些,也希望我们加工企业有机会参与这个行动。”9月17日的第三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中粮集团总裁助理、生化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岳国君的一席话,得到了玉米加工贸易企业的共鸣。

在金融危机和调控政策的双重夹击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刚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导致终端产品的价格下降。一方面国家托市政策导致原料价格提升。原料玉米和制成品的价差大幅缩小,以淀粉为例,我们做淀粉和玉米的差价正常应该在500—700块钱,这时对企业来说是有利润的,但是在去年和今年这个价差一度缩小到100块钱,几乎全行业都出现了亏损。”

岳国君等玉米加工企业负责人认为,托市政策确有必要,但去年的第一次第一次大规模托市操作并不妥当。“春节前推出了两批共计1000万吨收储指标,那时候市场上玉米供给量还是大于需求量,价格并没有明显提升起来。而在春节后,又推出了两批收储指标,总计3000万吨。这一下子彻底打破了东北市场上的供需平衡。”

在春节前,托市的力量太弱,在春节后,托市的力量又太强,间断发布的政策完全打乱了加工贸易企业对于市场和成本的预期,不敢入市收购,“我们的加工企业今年在最低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企业粮食的库存的量只有一天的量,因为这个时候的粮食的价格太高,我们没法控制风险。”岳国君说。

另一方面,仅在东北地区启动托市收购政策打破了区域价格平衡,尤其是东北和华北的玉米价格相差太大,出现倒挂。“从今年的1月份到6月份高峰的时候我们吉林省的4个企业每个企业亏损接近5千万,就是因为东北的玉米价格和华北玉米价格基本上是倒挂的。”

由于政策的间断的发布,给我们粮食收储和成本造成一个比较难于控制的这种影响,这个和上一个图一样,在市场有缺口的时候,这个价格反而上来市场没有缺口的时候价格是在下面,这跟上一个图一样,也就是说我们在春节前的托市,没有脱起来这个价格,在春节后脱的太过分了,这样对企业来说我们的企业在刚才有一些记者问我,

“托市政策肯定会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我们企业的角度说,希望今后的托市政策的透明度更高一些,也就是说前期有一个明确的计划,能对整体的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做出一个完整的分析,然后有计划地发放收储指标。比如说今年我们计划推出4千万吨的托市计划,每个月托多少,如果能及早谋划并公开政策,让我们企业心里有数。这样我们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入市收购。”

事实上,国家收储计划的初衷也是“四两拨千斤”,即国家出台收购计划之后,提高市场预期,带动企业入市收购。但在岳国君等人看来,去年挤牙膏的操作方式并不能达到这个效果。“你跟我们挤牙膏,打伏击。企业完全不能预期市场行情。比如你推出第一批500万吨,我们觉得价格不会抬得抬高,因此认为没必要着急入市收购。但是谁想到你后来又下达了3000多万吨的收储指标?这时候我们即便想去收,市场上已经没有粮源了。”吉林地区一位玉米加工企业的负责人抱怨说。

除了提高透明度,岳国君还希望政府考虑让加工贸易企业参与国家托市政策。据岳国君计算,单纯由政府托市收购,包括财务服用、资财费、利息费、管理费、烘干费等等成本在内,国家差不多要付出每吨410—580元的收储成本;但是如果让加工企业参与进来,只需要国家提供每吨150——200元的补贴,加工企业就完全能参与。

“加工企业参与托市对于国家、对于企业、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都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一是能使国家的财政负担减少,第二能减少玉米流通的环节,我们企业收购之后就直接消耗掉这些托市玉米了,不用担心出库和流拍的问题。第三个它对于粮食安全是有保证的。”岳国君对记者说。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