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谁的校企?
采访中,一位知情者无奈地说,紫光集团敢依据这样一份评估报告,就是因为这份报告是教育部已经认可了的——清华控股已经可以撇清关系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主管部门这样做就是没有瑕疵的。
紫光集团重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并非一天两天,在整个过程中外界很难看到监管机构在充分发挥作用。小股东称,在向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在内的各方反映问题时,遭到了冷遇。
难道只有等到家庭暴力演变成一场凶杀案的时候才会引起人们关注?
紫光集团的重组风波或许只是全国校产乱象的一个缩影。
清华大学的校产规模已超过100亿。保守估计,全国重点高校的校产合计不低于万亿,如果把校产的相关关联资产计算在内,这个数字会达到多少?如此大的资产规模,却因法规缺位、监督不严而处于失范状态。
多年以来,国家为校企提供了大量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本意是发挥其对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弥补学校经费不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如果不能加强监督、规范管理,而是任由个别利益群体把校企作为谋利的渠道或损公肥私的金库,这已违背国家教育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初衷。
目前校产在行政上主要隶属于教育部财务司和科技发展中心,但因校产规模庞大且情况复杂,牵涉面广,需要更加有效的监管途径和方式,并广泛借鉴推广其他部门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经验,才能保证校办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个更令人深思的问题是,校产没有反哺教育。
校产来源于民,应该返还于民。校产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反哺教育,降低社会的教育成本。而目前高校学费收费居高不下、管理政企不分、科研竞争力薄弱等现象的存在,与校企反哺教育的功能没有实现有很大关系。只有通过完善相关法规、明确主管部门的权限和责任、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才能有效整饬校办企业的混乱局面,实现校产反哺教育的良性结果。
- 清华紫光新总裁:国有资产流失另有其人 04-06
- 神秘人爆料:紫光古汉背后有操手? 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