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娃哈哈呈现出的“风险预警”
讯 记者徐明 “达能恶意强行收购娃哈哈”这一事件,完全就像春天里的一场“沙尘暴”。在中国彻底完成入世步伐的半年时间内,这样一起内资与外资的合作纠纷无疑带有一定的标本性意义,只是很少有人料到,事情的进展竟会如此地曲折繁复,而后事还不知将向何处发展。
达能与娃哈哈的联姻遭遇“十年之痒”,双方针对品牌使用、股权收购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激辩。娃哈哈方面认为,达能城府深厚、步步为营,而达能则一方面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多少体味着“无可奈何”的尴尬,其间还夹杂了舆论关于“民族品牌”、“国家经济安全”、“外资垄断”等多重音调。这些都更使得“风暴”进一步扩散,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商场如战场”、“商战”……人们常用这样的概念来形象地表述商业行为,然而,如果真当如此,那么就必须承认“兵不厌诈”、“笑里藏刀”。进一步演推,我们就不能不说,如果坠入“陷阱”,踏进“圈套”,也只好遵守游戏规则、听天由命。
然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娃哈哈是民族品牌,是一个有着巨大贡献的民族品牌。显然,舆论一边倒所带出的“民族情感”就不得不加以重视。
透过整个事件,我们可以抽检出这样三条错综复杂的线索:一,在一个正走向成熟和完善的经济体制下,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内资还是外资,都有权利、有义务按照商业准则行事;二,作为中国民族品牌的娃哈哈,理所应当得到合理合法地保护;三,在中国入世开放、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状态下,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要提高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防范意识。正是它们的交错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的不同,才导致了娃哈哈与达能交恶并进一步公开化、白热化。
事实上,前两条线索理所应当隐含在国家、企业对国家利益、经济安全的风险预估和防范中。而商务部最新的表态,也似乎印证了,对于一个“合法”、“合理”而“不合情”的案例,我们应该以更加冷静和理性的态度来加以解决。
“生意就是生意。”达能集团亚太区总裁范易谋这样明白无误地表达它与中国优秀品牌合资的想法,而其潜台词就是“游戏规则”。那么,是我们没有游戏规则吗?为什么很多外资企业在并购中总能不断得手,在我国的扩张速度如此之快?
显然,这不是国内企业自身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而是在开放市场的过程中,我们市场本身就存在软肋。
达能虽然严重违背了国家六部委《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并购方在中国营业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境内资产拥有30亿元以上,境内企业超过15家,必须报经国家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审查”的规定,仲裁专家也做了如此描述,但是为什么达能不这么做没有受到制裁?为什么达能在违反规定的情况下还能继续对我们知名品牌进行控制?问题出在哪里?
也许,像“沙尘暴”预警着环保形势的日益严峻,娃哈哈也恰好给我们民族品牌及民族企业家提供了一种面向经济全球化的风险预警。
- 攀钢整体上市逊于预期 投资者冷对无风险套利 | 2008-05-01
- 谨防“软着陆”落空风险 | 2008-04-25
- 商务部:启动成品油应急预警方案 | 2008-04-24
- 中国排名世界经济体风险系数第54位 | 2008-04-24
- 华富基金:把握流动性控制和无风险套利机会 | 2008-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