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庆后辞职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假如是一个中国大股东要求以40亿元来收购宗庆后及其团队的那批非合资企业,宗庆后会勃然大怒并公开辞职吗?答案是:他会!而且会更有力、更干脆。
观察家们往往忽视了宗庆后的真正身份。他的第一身份是企业经营者,即娃哈哈惟一的CEO;其次他才是一个股东,娃哈哈众多老板中的一个。因此,宗庆后与达能的纠纷,实质上是CEO与老板的纠纷。宗庆后之所以被称为“董事长”,不叫“总经理”,一是因为历史上娃哈哈是合资公司第一大股东,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CEO太强势。但这一切都无法从法律源头上改变他只是一个高级打工者的角色。
可见,现在不少人把宗庆后与达能的纠纷等同为中外企业的纠纷,演化到中国对待外资态度的角度,甚至上升到外交纠纷的高度,都是没有抓住实物的本质,至少有些跑题。
这一论点可以从最近宗庆后洋洋五千字的公开信中找到证据支持。他说,他可能是世上最廉价的董事长兼CEO了,他管理着39家公司,赚了近70亿元的利润,一个月才100欧元,后来才是3000欧元,云云。然后,他历数了自己如何含辛茹苦把“娃哈哈”拉扯大,达能是如何地不管不问,办好了他要入股,办不好他就撤股,等等。这分明是一个CEO对老板的控诉,而不是一个中国人对法国人的不满。相反他还有点敬畏洋人,一说到国外打官司,就“头皮发麻”。
CEO与老板的矛盾,还只是这个真实原因中的第一层意思,真谛的第二层是人力资本对传统资本的挑战。
宗庆后出色的经营管理才能、坚韧不拔的毅力等千里挑一的CEO品质,恐怕是达能高层也首肯的。否则,达能不会把这么大的摊子交给他,而且一交就是11年。而这些出色的CEO品质,正是一种中国甚至全世界都稀缺的人力资本。他部分来自于性格、部分来自于学习、部分来自于实践,甚至还有些部分的来源说不清道不明,有人叫它天赋,有人叫它悟性,等等。无疑,达能的一些经营者缺少这种东西,否则,其接手乐百氏后的经营状况不至于那么让人诟病。
正是因为宗庆后拥有了独特的人力资本,他才可以向传统的金钱资本叫板:你要购并我,试试看!阵势确实可怕,你看看网上那么多销售将士和生产基地对宗庆后的“效忠书”,你就知道“后果很严重”。
在这场较量中,宗庆后与达能谁输谁赢?任何预测都是危险的或者是别有用心的。笔者感兴趣的,是这场较量所透露出来的经济学意义、管理学启示。它明白地告诉我们,中国经济界已经到了应该非常重视人力资本的时候了,特别是如何对待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宗庆后之后,还会出现马庆后、张庆后。
宗庆后为什么辞职的第三个真实原因是环境原因,即现在的中国,已经到了宗庆后辞职这类事件出现的时候了。十年前、二十年前,中国会出这样的事吗?不会!但也用不着大惊小怪,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在解决一个个新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这次也不例外。
如何处理好传统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是正确分析和解决宗庆后辞职事件的正确视角,而不必纠缠到中外企业、外交关系甚至一些人事漩涡之中,那样只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我们不妨更直白地猜测一下,如果达能不是用40亿,而是用60亿、80亿来收购宗庆后的那批非合资企业,宗庆后会不会乐意接受呢?说到底是一个价格问题,是一个宗庆后及其团队的心血值多少钱的问题,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吗?旁观者都很清楚,宗庆后与达能,是和则两利,战则两伤,冷静下来,想想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许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最后得感谢贝克尔、舒尔茨、明塞等经济学家,是他们发现和创造了人力资本理论,让我们有可能为解决宗庆后辞职事件找到一个恰当的视角。希克斯也说过,“资本同质的假设是资本理论的灾难。”这不,宗庆后的人力资本与达能的金钱资本还真是有些拧,只是千万别造成娃哈哈和达能的灾难,因为这两个品牌是属于每个消费者的,从长远的角度看,是属于人类的,我们没有资格来践踏它们。还有,别造成企业的灾难,原因很简单,因为那里还牵连着数以万计的员工及其背后的家庭。(据国际金融报)

- · 武汉中院驳回达能起诉宗庆后诉讼 | 2009-07-17
- · 在保质期内问题娃哈哈奶茶出现不明沉淀物 | 2009-06-25
- · 达娃之争插曲“毕马威案”维持原判 | 2009-06-22
- · “达娃”战火未熄 达能将继续申诉 | 2009-06-19
- · 达娃商标之争落定 娃哈哈获境内外商标 | 200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