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7-03
崔丹
订阅

赶赴高端盛宴 安踏业务“瘦身”

网络版专稿 实习记者 崔丹 一直以“永不止步”作为品牌口号的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02020.HK ,下称安踏体育),将再次迈开了资本运作的步伐,拟通过收购国际品牌进军高端体育用品市场。

从主营代理零售渠道业务的上海锋线撤资后,安踏体育加快了同国际高端品牌的收购运作。“撤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一位接近安踏的知情者表示,“这表明安踏彻底放弃了曾经十分看中的代理零售渠道业务,回归主业并加快对国际高端品牌的收购运作。” 

精简 


 此前,安踏发布公告称,将旗下上海锋线体育用品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锋线)及其附属公司,以1.87亿元的价格出售予江苏和盛投资担保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江苏和盛)。江苏合盛是安踏在江苏地区的代理商江苏中和贸易有限公司的附属子公司。
安踏于2006年成立上海锋线及其附属公司,代理阿迪达斯、锐步及Kappa三个国际品牌的零售业务,江苏和盛则是安踏在江苏地区的代理商江苏中和贸易有限公司的附属子公司。

至此,除6家为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的直营旗舰店外,安踏将完全退出零售业务。目前,其销售渠道由43家分销商负责,不过这些分销商与安踏并无股权关系。

安踏称,今后将采取更加集中的业务模式,专注于品牌管理、生产和批发业务。

此前,安踏曾十分看中上海锋线代理的国际品牌零售业务,并认为其可以为安踏积累作高端品牌的经验,并希望借助零售渠道的建设进军一、二级高端市场。2007年7月,安踏在上市之初,曾计划投入巨资发展该业务,并将其门店数量由170家增至230-250家。

但是,时隔不到一年后,零售环境发生的变化远大于安踏体育06年当初的预想,商业成本上涨大大超出预期,并且竞争也更激烈,而国际品牌却没有加大对市场的拓展力度。截至2007年末,安踏此项零售业务累计亏损550万元。代理国际品牌的零售业务利润率的下降及业务亏损,这迫使作为上市公司的安踏体育不得不从财务角度开始重新考虑。

“这块业务对别人而言还是有利润的,但是同安踏这么大的企业已经不相匹配了。”安踏首席运营官赖世贤说。 

双品牌?


随着上海锋线被出售,安踏原本用于在此业务的投资将改变用途。

赖世贤亦表示,这笔资金将用于收购或经营国际运动服饰品牌。同时他表示,不会收购大众品牌,安踏要往上走。

安踏定位仍在中端市场,但是中等价位不可能覆盖所有的市场,“而安踏又不可能卖的很贵。”赖世贤说。
目前,一些拥有良好的技术含量、品牌影响力的国外运动服饰品牌在国际或专业市场拥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却屡屡折戟于中国市场,这为安踏开拓高端市场提供了一个机会。

“主要是他们仅仅依靠单一的经销代理方式,在中国缺少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前锐咨询总经理沙伊峰认为。

而安踏体育熟悉中国市场,并且有很好的供应链管理,能降低原材料供应成本,同时又有众多的渠道资源。这为其与国际品牌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本,且比起自己花两、三亿打造新品牌,收购在中国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品牌显然更划算。

日前,安踏体育跟好几个对象在洽谈,但目前为止没有达成实际的协议。“收购也许需要很长时间,也许很快就能达成意向。”赖世贤说。  

安踏体育将采用两种方式经营国际品牌,一是收购后者在大中华区的商标所有权,二是与后者成立合资公司,国际品牌以研发能力和品牌入股,安踏体育则以现金控股。

但是,未来国际品牌的销售是否仍沿用安踏体育目前的销售渠道,赖世贤表示不一定,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考虑,不排除开辟新渠道的可能。

“不过,在经营国际品牌之后,究竟能对安踏目前的品牌形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很难说。” 沙伊峰表示。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