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牛、伊利、光明谈“奶粉门” 称不会用提价来弥补损失
网络版专稿 记者 张婷 “反观这个事件对于中国乳品行业来说是件好事,它让我们加大力度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乳品业以良性成长的机会。”伊利集团副总裁靳彪对当前的“奶粉事件”如此描述。
10月8日,被卷入“毒奶粉”事件的中国奶业三巨头蒙牛、伊利、光明高层齐聚央视《对话》栏目录制现场,详谈“奶粉门”。节目录制现场,蒙牛乳业集团副总裁赵远花、伊利集团副总裁靳彪、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喝牛奶。
面对这一场奶业危机,几大奶业巨头对出现这次危机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各自接下来在牛奶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此外,三家企业也同时坚称,恢复生产后不会提价。
三巨头首谈应对措施
面对这一场奶业危机,郭本恒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恢复消费者信心”:“我们的品牌形象现在正在逐渐恢复,市场供应也会继续,请消费者相信企业,更应该相信政府。”
为了恢复市场信心,三大企业针对奶源这个核心问题采取了“不计成本的解决方案”,伊利和蒙牛以“人盯人、人盯站、人盯车”的管理方式,确保原奶在完全封闭状态下进入企业;光明则给每头牛发了“身份证”,另外取消所有非自控的奶站。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奶牛数目达到1218万头,年产奶量3600万吨,可以满足目前中国原料奶的需求。不过由于近几年来中国奶业的“火箭式”发展,奶源争夺战也使得一些资质差的不法奶站混入正规品牌的奶源之中。
据奶业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介绍,目前中国一共有29039个奶站,包括规模牧场、养殖小区、乳企投资的奶站和流动奶站四种,后两种是监管难点。
光明乳业郭本恒表示,“这一次出的问题都是奶源的收购环节,以光明为例,我们只是单一的酸奶在局部地区,实际上在北京和武汉,后来查了一下原因,最主要就是我们在奶粉标准化的时候,用的是工业奶粉, 主要问题出现在奶源的收购环节里面,现在在华东地区,我们已经取消了奶站。”
但蒙牛乳业的赵远花表示,此次的事件中,不能简单的说,奶站的管理是由于缺奶造成的。她表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企业、奶农之间没有长效的发展连接到一起,所以才出现多的时候倒奶,少的时候不够的现象。
赵远花透露,“蒙牛将会扩大自建的牧场的速度和投入,并且在奶站的管理上将采取托管的形式。” 赵远花表示,即奶站成为蒙牛的股东,但由企业方进行统一管理,希望能把奶农和企业紧密连接起来,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
会否涨价?
之前市场对各大乳品企业在数字显示,伊利、蒙牛、光明这三家上市光公司因为液态奶损失1亿元、1.28亿元和0.24亿元,整个行业损失达到2.5亿元。
由于产品的召回和下架,以及存货减值的影响,让牛奶企业损失惨重。加之目前为保障牛奶质量增加的成本,会否让牛奶企业在恢复销售之后,开始提价呢?
“肯定不会涨价,因为这也是自己错误自己买单,转嫁给消费者是没有道理的。” 郭本恒表示,“此外,我感觉我们的成本也没有增加。”
“我们一直梦想着和国际接轨,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机遇”郭本恒表示,“光明乳业的实际损失还不只这些,但是事情已经发生,就是要责无旁贷地发展,不管冤枉也好、无辜也好,不能皮鞋坏了推在牛身上。” 他表示,“如果不通过这样一个整合,中国乳业国际接轨的步伐肯定不只要推迟一年,肯定是十年、八年,这就是产妇产前的镇痛,最后都不会生下健康小宝宝。”
赵远花表示,“成本的增加,不见得就一定会带来价格的变动,这是我的观点,我觉得永远保持这个链条的稳定。”她表示,“价格是市场调节的一种杠杆,那个时候的涨价是因为,不涨价的话,奶农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但是其实企业在价格的过程当中有一些是不能完全由于你的成本的增加,就完全地转嫁给消费者,这并不是成比例变化的。”
靳彪也表示,“伊利牛奶不会涨价,作为质量管理投入的,我们不会记到消费者头上。而且我们也不倡导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贪便宜。因为大家贪便宜,助长企业压缩产品,这是导致大家不理性竞争,消费者都在说现在的牛奶比水都便宜了,其实想想,如果牛奶太便宜,肯定是有问题的。”

- · 保密局:力拓间谍活动6年 致钢企损失7千亿元 | 2009-08-10
- · 牛根生:和平年代靠商队 | 2009-08-04
- · 中粮与厚朴提名四人进入蒙牛董事会 | 2009-08-04
- · 中国入汛以来洪灾直接经济损失约465亿元 | 2009-07-30
- · 大光明集团15.5亿元接手光明乳业 | 2009-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