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天然牧场总经理马国达谈“解抗剂”
记者 朱熹妍 “道告一尺,魔高一丈。”在记者调查“解抗剂”事件时,一位奶企高管无奈感叹。如今,为了收到一车正常的牛奶,他们需要进行大大小小近20个指标。可是“解抗剂”还是又一次让乳业名誉扫地。
对于1988年来到中国,现任唐山恒天然牧场总经理美国人马国达(Todd Meyer)来说,不明白“解抗剂”的具体含义、用法,也许是因为他在中国的时间还不够久,而且一直呆在牧场,多半还都是外资的牧场。
效仿国外的“重罚”可能是一种方法,但是奶业之痛并不会就此打住,如何改造重建科学的奶业模式才是正道。目前看来,“三聚氰胺”重创后奶业的改革还尚未到位。
:在美国、新西兰的奶农们怎么使用抗生素?
马国达:也会碰到这个问题。很多国家现在非常严格,奶农也都非常注意。不是说不用,但是要把牛隔离,还要按照产品的说明建议,把隔离时间内的奶扔掉。
首先,如果我们可以提高管理水平,保证牛生病少一点,就可以少用抗生素。大部分的病是乳房炎、子宫炎,这些病可以通过管理和营养搭配来防治的。
第二,如果我们用药物,就一定要注意隔离,并且标记。在横天然的牧场,我们会给吃药的牛标上记号——在尾巴上涂上油漆,或者在腿上绑上带子。奶牛恢复之后也要注意药物残留,一直到指标正常后才能上岗。
:那会碰到抗生素超标的问题吗?
马国达:在美国和新西兰,也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奶农的并非故意的错误。生病的牛会回到农舍,结果挤奶的人不认得。
:查出来超标的问题会怎么处理?
马国达:要是被检查出来后,会受到重罚。如果有抗生素,加工公司一定能查出来,这样的奶就会被直接倒掉,奶农也会面临很重的罚款。
:你是如何知道“解抗剂”的?
马国达:我没有听说过。最近在报纸上才看到,以前一直不知道有这种东西存在。
在我工作过的牛场中都没有用过这种东西。我们一定不会考虑用这种药物。通过管理,做好一些细节,奶牛会少生病,正确使用抗生素就不会让抗生素流入牛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