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药品医保目录大门准入前涨价 涨幅最高超80%
马巾坷
10:10
2010-06-17
订阅

记者 马巾坷 据中青报17日消息称,新一轮的药品招标采购期开始,近日,一些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开始悄然涨价。

报道称,已经有30多个品种的药,价格出现了幅度不一的上涨。而从这些药品的涨价时机来看,大多数集中在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后。

对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医保目录的文件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企业的发展,是企业扩大市场的金字招牌。但既然如此,为何进入医保还要提价就成了一个让人疑惑的问题。

对此,业内人士称,因为进入医保目录将有政府定价,就意味着企业的产品将获得大量订单,同时成本将摊薄,价格也将下降,企业可能并不能从中获利,因此提前调价,即使随后价格下调,也可以保证充足利润。

这一种状况,除了客观因素,也说明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一些漏洞。业内人士称,国家医保目录的制定,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但价格的制定,在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医保目录公布新品种时,国家发改委并不能立刻制定出相应的价格,而是要在各省进行价格调研后,才能拿出政府定价。

由于政府定价要看国家发改委的定价,但介于工作量的原因,对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国家发改委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全部调查清楚每一种药的价格。结果,就变成了药企向所在地物价部门登记备案,国家发改委再参考招标价格。这样一来,发改委定价参考的,往往正是企业上涨以后的价格。且在每次增补医保品种讨论的时候,一些企业都会派出大量人手四处公关。从而获得足够的价格操作时机。

一位业内人士描述企业调整价格的流程称,若一企业获知自己的产品将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会马上填写一个表格,列明涨价的原因,向当地物价部门进行价格调整的备案。涨价获得当地物价部门认可后,企业以此为据到各地参与药品招标。用这样的方法操作半年或一年后,发改委看到的价格,就变成了企业上涨之后的高价,所确定的政府定价自然水涨船高。

目前,我国的药价形成机制基本上分三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价格;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但进入各省医保补充目录的药品,则由所在省制定指导价格;其余的药品,按照市场状况自主定价。

“企业报价的时候,需要填一个统一的表格,列明各项成本等内容,基本上都是企业自己填写,物价部门很难查实。”业内人士称,且有不少药企在当地都是纳税大户,靠着多年积攒的人脉关系能够层层过关,这样一来,国家发改委采集的价格数据就成了高价,降低药价的初衷就被打破。

据这位业内人士介绍,国家发改委也在想办法调查药品的真实底价,也就是代理商从生产企业拿到的进货价。去年就曾采集这个数据,但一些代理商修改了价格。

药品价格究竟该如何制定,业内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今年6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出《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按照这个文件,今后在药品定价方面,政府将设定药品应有的成本价,避免企业乱报价,最终影响药品出厂价。

业内人士认为,物价部门真正掌握企业成本,才是监督企业涨价最有效的途径。只是物价部门如何能够真正了解企业的真实成本,真正核实众多药品的价格信息,将会是不小的难题。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