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优为“洋品牌”正名(2)
贺文
15:08
2010-06-29
订阅
 1  |  2 

扶正身份

熟悉澳优的人说,它的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品牌运营。而与索迪雅的合作,只是澳优品牌战略布局的一步。

铭泰铭观总经理劳兵分析说,澳优成立之初在澳洲注册了品牌 “澳优”,并借助国外的奶源基地完成奶粉加工,然后在中国国内销售。“源自澳洲”的广告宣传,让外界一度以为这是家来自澳洲的乳制品企业,即便其定价超过了雅培、惠氏等公认进口婴幼儿奶粉品牌,仍有消费者来买单。

得益于高端定位、“洋品牌”宣传,从2006年开始,澳优进入快速成长期。资料显示,上市之前,2006年到2009年上半年,澳优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都实现了100%以上的增长。而此时,国内其他的婴幼儿奶粉生产商还主要是自建厂、生产奶粉、做品牌推广这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并且市场上的国产婴幼儿奶粉多以中低端为主,高端市场几乎被洋品牌垄断,排前四位的品牌为美赞臣、惠氏、多美滋、雅培等。澳优是少有的紧随这一阵营之后的国产品牌。

2009年10月,澳优登陆港交所,成为继蒙牛乳业后第二家在港上市的内地乳企。

也就在澳优春风得意之时,事实的另一面被揭开:澳优的前身2003年成立于湖南长沙,“澳优”在澳洲也只是注册时间不长的新品牌,产品仅在中国国内的销售。2009年10月中旬,关于澳优“假洋品牌”的争论接踵而至。

此后,澳优高层在多个场合为“洋品牌”的宣传做解释,但仍掩饰不了澳优在产业链上的软肋。

上游奶源没有自有化,一直依赖塔图拉(Tatura)及MurrayGoul-burn两家澳洲乳制品生产商作为主要奶粉供应商。一旦供应商奶粉缺货或暂停供应,澳优的经营将面临“断顿”;研发投入不够,虽然澳优坚称与塔图拉合作研发,但舆论更倾向于它的角色是中间贸易商;澳优产品仅在中国国内销售,难以与其“国际品牌”形象相匹配。

其实,澳优早已意识到这些问题。在2009年上市之时,澳优高层就曾明确表示,将用上市募资的30%投资或收购上游奶粉相关资产。

接下来,澳优急需做出的变化是,获得更多的优势奶源,提升新品研发能力,迅速闯入国际市场,完成“洋品牌”由内而外的大换血,扶正身份。

陈远荣说,在社会分工的背景下,澳优应该是做产业链上自己最擅长的部分。他承认,对于一个希望在既有市场格局中迅速抢位的企业来说,合资、并购将是澳优完成扶正身份的捷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市场,已经拥有这些产业链环节的优势资源,与这些市场中的主要企业合作,将使澳优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上更有竞争优势。”

不过,所有的“借船出海”都因为海外合作方的不可控因素而隐藏着变数。乳业专家陈渝提醒,包括海外合作方的实力、合作中双方利益关系平衡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解决。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