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源集团坠入地产泥潭 农发行贷款疑被挪用(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谢良兵 胡蓉萍 王延春 本报多个渠道获得的信息证实,大连松源企业集团(下称“松源集团)目前正在接受有关部门的调查。据松源集团一位中层管理人员透露,松源集团涉及10家银行的贷款总金额为35亿元,其中农发行贷款为18.6亿元,但并没有得到农发行的确认。
农发行行长郑晖12日向本报确认,松源集团这两年出现了一些资金窟窿,银行贷款部分涉及到农发行的有十几亿。
本报了解到,松源集团可能把从农发行贷出的用于玉米出口的准政策性贷款挪作他用。有消息人士告诉本报,这笔钱极有可能是用于了松源集团在大连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郑晖告诉记者,这个事情还没定性,还要进一步地分析资金的流向。
“原来是很好的一个企业”的松源集团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得到过农发行巨大的支持,但是现在它却把农发行拖进了漩涡中。
与农发行的“蜜月”
松源集团是一家2002年由李殿忠、李忠华、张洪杰等人合资重组的民营企业。拥有23家全资子公司,5家控股子公司和6家参股子公司。其创始人李殿忠被业内称为 “玉米大王”。近三年累计经营玉米近500万吨,主要用于出口。
2005年,松源集团成为农发行的客户,当时的农发行大连分行行长黎春奇是一个改革激进者,他鼓励主动营销的贷款策略。
当时的松源集团,资产72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22%。在农发行主动营销的策略下攻下了这个优质大户。
此后松源集团与农发行的 “蜜月期”开始。在农发行大连分行的支持下,大连松源企业集团2006年实现盈利3100万元。而当年,农发行大连分行仅从松源集团等四家大客户身上获得的利息收入就达7000万元。
大连农发行在黎春奇的主持下,贷款结构得到了优化,改变了过去只能靠政策贷款,靠补贴赚钱的情况。2007年和2008年,松源集团都是农发行系统的黄金客户之一。郑晖也承认,松源集团2005年、2006年非常好,放给它的贷款都能本息全额收回。
“玉米帝国”的困境
有了农发行的资金支持,李殿忠开始打造自己的“玉米帝国”——从此前的玉米出口业向玉米深加工业拓展。2007年,松源集团从农发行大连分行获得了6.1亿元的以玉米深加工项目为名义的准政策性贷款。
作为吉林省松原市人,李殿忠将这些玉米深加工的项目建在了吉林省。松源集团常年的玉米收购量占吉林省玉米商品量的1/4以上,是吉林省玉米的最主要的采购商。
在一定程度上,李殿忠的业务拓展也与当时吉林省的农业发展方向一致。从2006年开始,吉林省开始大力发展玉米产业。曾是吉林省四平市驻大连开发区办事处主任的李殿忠,在吉林省的人脉也很广。
但是2007年5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停止新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那一年,多个玉米深加工企业因在产或扩建项目环保问题而被迫停产。当时,国家环保总局的工作人员就曾专门提到大连松源集团的两个新建项目。
负责吉林玉米深加工项目的一位松源集团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松源的玉米深加工项目在奠基之后基本都被迫停工,逐步陷入困境。
据这位负责人透露,当初松源集团在吉林的各个深加工项目均顺利地通过省内各项审批手续,被给予了最优惠的政策支持;而且均被列为省农业产业化“30户重点企业”;同时,对土地及水、电、路等外网配套工程全部无偿提供,并都已落实到位。
而在松源集团的传统业务玉米出口这一块,也遇到了困难。2008年上半年,由于国际粮食价格上涨过快,为了保证国内粮食安全,国家决定对粮食出口征收出口关税,以限制出口。而且国家在去年前三季度也没有发放过大规模玉米出口配额。郑晖向记者分析道,由于松源集团收购了很多玉米,但是出口出不去再加上玉米价格的波动,对它造成了亏损。这也是松源集团出现资金问题的原因之一。
1 | 2 |

- · 避免倒闭 英国央行秘密贷款两家英国银行 | 2009-11-25
- · 平新乔: 涉农贷款免税应对机构而非对业务 | 2009-11-19
- · 5万元以下贷款免税 财政部农村金融新政 | 2009-11-15
- · 10月新增贷款2530亿 或为年内低点 | 2009-11-11
- · 基准利率8.8% 花旗北京推出个人无担保贷款 | 200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