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哲 2009年地王频出,舆论将矛头指向招拍挂制度,认为许多明星地块让开发商拼勇斗狠,对土地价格推波助澜。一些官员和专家称,暗标能够减少土地出让过程中开发商对垒飙价,导致地王频出的现状。
2月底,北京市通过招标公开出让了北京朝阳区常营一幅明星地块。这是该市首个实行一次性书面竞价的地块。
事实上,上海采用书面竞价制度已两年之久。来自当地市场管理者的统计数据,并未明确显示出,暗标出让在抑制地价方面的优势。
首试暗标
所谓暗标,即书面竞价。在土地招标出让中,不设评委会招标,而是所有入围的投标方事先同时按要求,以不公开报价标底的方式进行书面报价投标。在开标之日,将所有报价同时开标,价高者竞得土地。这在业内被形象地称作“一翻一瞪眼”。
北京常营地块规划建筑面积46.29万平方米,招标底价为17亿元。根据价高者得的原则,龙湖地产的子公司北京通瑞万华置业以45.4亿元拿下该地块,成交溢价高达167%。
政府控制高溢价的用心显然没有达到效果。与以往现场拍卖那种竞价轮番上涨、胜出者与“亚军”只差一个基本报价不同,此次竞标出让中,胜出者龙湖地产出价竟比第二位的华润置地高出近8亿元,比第三名的万科地产联合体更是高出22亿元。
“8个亿,放到举牌竞拍里,得拼上多少轮?”上海一位资深竞拍师说。不过,该竞拍师透露,龙湖地产之所以如此激进,或评与此前在上海的两次暗标竞价中,都以极其微弱的劣势惜败有关。
上海是最早实行暗标竞价的地方土地市场之一。2007年10月,上海房地部门下发《关于调整住宅类用地挂牌现场竞价规则的通知》,规定住宅用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50%以上的地块,现场竞价将从举牌竞拍改为一次性书面报价。
“这种方式听上去还不错,但是真的好与不好,缺乏专业说服力的评价,除非能有非常明确科学的方法来论证出,举牌竞价有很大劣势。”一位上海房地产市场人士说。
当时,正值上海上一轮的房价飙涨。包括一些开发商、专家在内的大多数人认为,此规可倚。然而2009年,以上海为首的各地土地价格疯狂上涨,却让新政陷入尴尬境地。
北京试行暗标制度前不久,广州市在“三旧”(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庄)逆流而上,重返土地协议出让的老路。当地官员一再声称,“批租”仅限于特殊领域,但当前“招拍挂”制度的改良,似乎已蠢蠢欲动。
孰优孰劣
“不可否认,从综合性的层面看,招拍挂是土地出让制度里程碑式的变化。”上述上海房地市场人士说,但很难定量说明,暗标、举牌等不同分支到底孰优孰劣。
上海最近一次受到瞩目的举牌竞价地块,苏河湾北岸东块1街坊。当时进入竞拍市场的仅两家开发商,华侨城集团以及盛高置地与百仕达控股组成的联合竞买体。
据中房信联席执行总裁丁祖昱回忆,在现场竞价过程中10分钟内共举牌115次,47亿的底价很快就涨了23亿,“几乎两家的牌一直举着”。
当华侨城报出70.2亿的天价后,竞拍师有意识地问还有没有更高的出价?盛高置地的竞拍代表指着华侨城代表说:“(这块地)是他们的。”事实上,2009年年底与中国农业银行签订80亿元贷款额度的盛高置业,资金状况不可谓不充裕。
前述土地竞拍师说,在大多数的举牌竞拍现场,一些开发商代表甚至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表格,这些表格上标注着不同报价对应的开发投入产出状况,实时监控报价情况。“当你看到有开发商都把表格翻到最后一页,而标的报价还在不断攀升,这家基本上就准备出局了。”
“很少会有参加竞标的开发商代表,因为老板的面子,去突破公司的底限报价。”一位上海上市房企副总说。
不过,暗标竞价的确让一些在举牌现场表现高调的开发商碰到了麻烦。“书面报价太讲究了,一落笔就定了成败,这要智慧加运气。”上述房企副总说。
这位开发商以绿城为例,还原了2007年11月新江湾城D3地块拍卖的拍卖现场。这是上海第一宗通过暗标方式竞拍的地块。当日包括丽丰控股、华润置地、浙江绿城、仁恒置业在内的八家企业进场。
开发商将填好的竞价“暗标”封入档案袋中。之后,工作人员现场拆封,并报出各家价格,很快就一锤定音宣布仁恒置地以13亿元夺标,整个过程不足半小时。
到了2009年9月上海地王长风地块的争夺,绿城再次高调介入,并提前两天就定出了56亿多元的高价,但最终却被中海地产以70.06亿元一击落马。
此前曾在新江湾城另一地块上拍出地王的浙江绿城,显然对这样的结果甚不满意,其董事长宋卫平此后对人宣称,如果不是实行暗标,绿城早称王了。
而长风一役后数日,绿城即携61亿元首入苏州,在土地拍卖现场频频举牌,击败招商、华润、新鸿基等大佬,高溢价获得两幅临湖地块。
难抑地价
虽然上海较早地实行了暗标制度,但暗标出让土地主要针对住宅地块。商办用地的竞拍仍然沿用举牌竞价的方式。
“从交易习惯上来讲,开发商通过对暗标竞价两年多的摸索,应该已有所适应。但没有对举牌机制完全取代,主要是因为住宅用地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投资更加活跃,更火一些,而商办地块很少受到关注。”前述房企老总评价。
本报获悉,上海房地有关部门曾对2007年实行暗标竞价以来,上海200多宗采用不同方式拍卖的住宅用地(暗标竞价)和商业用地(举牌竞价),在成交溢价、最高报价和次高报价之间的差价等指标做定量分析。但最终结果并未能显示出暗标竞价,能给地价上涨带来平抑作用。
上述房企副总认为,关键的问题是,暗标往往让开发商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伤脑筋,到底给这块地多高的价格,各个开发商对地块价值的认知不一样。而为了保证开发规模,一些地产商给出价格高过现场拍卖价,也是可能的。“暗标”只是徒增了地产商出价的烦恼,但对于高房价的抑制却是南辕北辙。
高价夺地,在正常的经营策略下,开发商的利润空间所剩无几甚至会亏损。于是,更改容积率、更改开发用途、更改规划项目、甚至囤地捂盘成为开发商摊薄拿地成本的“法门”。
一位土地市场人士说,这类违规行为在后期的合同管理上一旦没被严格监督,久而久之,助长了拿地时的肆无忌惮。
“首要的问题是把后期的合同管理做好,监督机制严格了,才能让拿地环节更为规范。”上述房企副总说。
- 央企地王今年止步? 03-11
- 上海昔日地王重出江湖 03-11


聚友网
开心网
人人网
新浪微博网
豆瓣网
转发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