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地王频现 限制央企拿地不如土地整改
胡芳洁
14:24
2010-03-22
订阅

记者 胡芳洁 面对地王频出的局面,国资委近日宣布,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外,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正在加快调整重组,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 

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对市场有何影响?业内人士认为,与限制央企拿地相比,放开土地整理市场、加大供应、解决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就土地市场的症结,记者于3月19日在2010中国房地产(无锡)高峰论坛上,采访了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阳光100置业集团董事长易小迪、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云昌。

安慰剂? 

“央企退出是个好事,是一个市场化的转变。央企并不是一个市场化的主体,他们可以获得低利率的贷款,拿地肯定有优势。”易小迪表示。但他认为,这一做法仍然是“治标不治本”。

“不管怎么说也是前进了一步。”顾云昌表示,央企在融资方面的优势,使得他们在拿地上具备更多优势,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在提高公平性上是有好处的。

尽管对非地产主业央企拿地发出“禁令”的这一做法,一定程度提高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但任志强表示:这一做法不会有什么效果,“央企不去拿地王,民营企业照样会去拿地王”。

国资委整合央企房地产业务的计划,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国资委就曾下发《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包括保利集团等在内的14家房企相继被国资委圈定主业为房地产开发的央企,具备重组主业非房地产业的央企地产业务的权利。

事实上,被要求逐渐退出地产业的78家央企,地产业务所占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据国资委的统计,保留地产主业的16家央企,去年销售收入总计1899亿元,占全部央企地产业务收入的86%;利润188亿元人民币,占央企地产业务利润总额的94%。保留的16家主业为地产业的央企,其实才是最具备地王实力的央企。 

业内认为,国资委在这个关头颁布这一举措,更多的是安慰剂的作用。 

    地王问题的症结在于土地供应 

“现在的土地制度,出现地王不奇怪,不出现地王才奇怪。政府作为一个独家供应的、垄断的主体,当然是希望地价越高越好。”顾云昌表示:土地制度改革才是问题的根本,国土部也曾公开表示现行的土地制度已经到了改革的临界点,而改革的方向还是在于城乡建设用地的流转。

“土地市场的问题,核心在于垄断,中国并不缺地,而是供应方式上的问题。”易小迪说,“城市里面的荒地、废地太多了,根本不用去抢农村的地。土地整理应该放开,如果只是一个土地储备中心去做土地整理,肯定是不够的。”他表示,早在2003年,土地整理不仅有政府,还有土地开发公司等,当时找上门来卖地的很多。

任志强也同样表示,应该发动企业来进行土地整理、增加一级开发的收益率,来加快土地的供应。“政府干活效率是最低的。”他说,但是现在政府却将土地整理的权利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这种情况在一线城市、地价贵的地区更加明显。

此外,任志强还认为,应加快存量土地的变现,如一些工厂、机场的土地,可以直接转换成建设用地,对于这样的土地,政府都要回收后再拍卖,自然价格就上去了。

“土地制度改革不是一天能完成的。”任志强说,这一过程需要时间,而且也在推进中,如成都重庆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等。

    与限制央企拿地相比,放开土地整理市场、加大供应、解决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将给市场带来真实的影响。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