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地产转型的复星式逻辑(2)
陈哲
2010-09-15 07:12
订阅
 1  |  2 

第二个因为是自己的开发团队,你一定要保证它永远有活干,必须要给开发团队持续的项目。但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波动越来越频繁,我估计短期之内很难有大的改善。这也导致土地市场开发商群体的行为可能并不理智,如果是单一的在开发这条线上做下去,会逼着你冒越来越大的风险运营。

所以我们的开发业务,一定要建立在有足够优秀的团队以保障项目品质和符合市场需求的这个前提之下,才会扩大规模。规模受限于公司的整体资源和管理团队,这是我们过去从上海走向外地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个东西。

经济观察报:是不是因为有了这些限制,复地只能维持现状?

范伟:自然不是。这不是一件必须通过自己的团队才能做的事情。社会上有那么多优秀的公司,比如说在某一个地区,发现了一个好的项目,我可以作为投资人跟本地很好的公司合作,这就是当今社会商业文明越来越规范的结果。除了做股东,我们还可以在品牌上、在公司文化上给它支持。这就是复地投资集团其中很大的一块业务。这样一来,我们在地域上就没有太多的限制了,业务扩张其实相当于克服了前面说的瓶颈,风险防范上也多了一种手段,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转向。

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基金管理,这也是我们看到的行业发展趋势。目前社会上很多闲散资金,它们希望分享房地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红利。但它目前只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买房子,第二个是买房企股票,手段比较局限。如果有了房地产私募基金,可以把这些钱变成房地产开发资金的来源。当然,投资多了还不够,还需要土地供应能跟上,使行业竞争充分,价格就会逐渐平稳。

除了复地作为一个投资人跟开发商合作开发项目之外,我们还组建了管理团队来管理基金,帮出资人找好的项目,找好的开发商,当然也可以跟复地自己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合作。

我们现在强调基金管理的基础,是复地的开发能力和投资能力要得到出资人的认可。所以有房地产开发和投资并重这样一种内在逻辑。

经济观察报:这种转向,一定会涉及到多方利益。比如基金收益率,如何确定?公司股东和基金出资人的关系如何平衡?

范伟:这不存在大的问题。有人看好我们的投资、开发和管理能力,愿意参与进来,大家的权益是平等的。无论是公司本身还是基金的LP,在一个项目上,大家同股同权。

经济观察报:复地截至6月份的的负债率达到113%,会对未来公司发展有影响吗?

范伟:至少目前来看,我们认为风险是可控的。因为看上去很高的净负债率,实际上不是那么高,这中间主要是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截止至6月底,负债中有很大部分来自于母公司的股东借款,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母公司的股东借款相对于还款压力更加灵活一点,我们也可视作母公司的资产注入。

第二个因素是,目前大陆的房地产公司会计的计算方法也有很大关系,大家知道净负债率计算时使用的是账面净资产,如果按市场价重估,公司的净资产就远不是目前账面的数字,负债率也会降低很多。

所以说从这两个角度,复地的管理层肯定是在风险和未来的发展之间做平衡,至少管理层认为这个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有好的业务机会还是要抓的,理想状态还是通过加快销售步伐,多回笼资金,进一步降低负债率。我们期望未来把这个的数字能控制在80%左右。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