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文雅 “今年GDP增长10%可能性很大,明年增长9%可能性也很大,但是今后5到10年,经历了三十年高增长的中国经济,很可能会面临对经济基本面的巨大挑战,而以前我们总说‘经济基本面是好的’,所以这一挑战是三十年来前所未有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日前举行的蓝筹地产评选中表示。
他认为,这一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经济增速很可能在今后3—5年,最长7年内,出现一定幅度下调,很可能由目前的10%左右降到7%左右。中国企业目前普遍是“速度效益型”增长模式,前些年我们做过一个研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如果低于6%的话,我们一半以上的企业是要亏损的。目前中国企业盈利模式有三种,一种是依赖资源占有和行业垄断带来定价能力,一种是依赖扩大规模,还有一种是依赖创新。现在我们第三类企业太少,前两类企业占多数。
其次,我们的要素成本在快速上升,包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正在逐渐扭转价格过低局面的环境和资源成本。
第三是过剩的流动性推动资产价格上涨。为应付金融危机,国际国内都注入了大量流动性,而美国等近期推出的刺激性宽松货币政策将使中国等新兴国家今后面临持续的外部输入型的通胀压力。过剩的流动性主要流向需求相对稳定但供给弹性较差的领域,往往是具有不可再生性或不可移动性,与土地资源关联性比较高的物品,如石油、铁矿石、黄金、粮食、房地产。
面对这些问题,刘世锦指出,中国经济需要转型,过去中国的改革主要是初级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下一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中高级生产要素市场化,包括人才、技术、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等。
在这样大的形势下,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也是需要思考的。刘世锦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防止房价过快上涨的同时保持房地产行业投资的适度增长?中国目前的投资规模中,房地产、基础设施和工业设备三项投资可占到80%左右,房地产大概占20%—25%,仍是目前中国经济维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在这个基础上,刘世锦认为,要解决全体居民的住房问题,需要形成一个现阶段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的住房供给体系,低收入阶层住廉租房,中低收入阶层住公共租赁房,中高收入阶层买商品房。是不是保障性住房就是政府盖,商品性住房就是市场盖?现在保障性住房投资规模较小,在整个投资中占比不到10%,前几年只有5%左右。我们在保障性住房投资领域可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政府土地出让的收益可主要或者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可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使之达到社会平均收益水平,政府资金主要起杠杆作用,弥补收益缺口;此外,还可以发展用于支持保障性住房的多种多样的金融工具。
- 中投首家分公司“落子”香港 2010-11-08
- 宅基地换楼不能来硬的 2010-11-04
- 世行:2010年中国GDP增长10% 2010-11-04
- 钟伟:年轻人月供 或将在加息中“升腾” 2010-11-03
- 中国须应对粮食金融化危机 2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