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一汽-大众南方工厂奠基数月却因审批“卡壳”而迟迟未能动工,成为2010年产业政策“严控”跨国车企扩产的最好注解。据悉,上马新能源车项目并推出合资自主品牌,已成为新合资项目审批的“充分必要条件”。
一边是跨国车企难以抑制的投资冲动,一边是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的产能“过剩预警”,以及随后跟进的宏观调控政策。二者的博弈就像在玩“猫和老鼠”的游戏,如果游戏规则不变的话,那么2011年这种游戏仍会继续。
汽车集团融资圈地
与跨国车企在中国布局饱受产能困扰不同的是,一心要通过打造自主品牌与“洋品牌”抗争的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则普遍面临着资金上的“饥渴”。在过去的2010年中,未上市的汽车集团突击上市,已上市的企业大肆增幅融资,大集团间的自主品牌战役也已硝烟弥漫。
“搞兼并重组需要资金推动,搞自主研发打造自主品牌同样如此,这些都将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汽车行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只有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达成有效的规模效益。
与此同时,国内汽车集团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分化趋势。
经过2010年的车市鏖战,上汽集团已彻底巩固了其在第一集团军中的“龙头”地位,而东风和一汽则与之拉大了差距。中汽协的统计显示,上汽销量由上年270.55万辆提升至355.84万辆,同比增长31.53%,净增85.29万辆;东风和一汽则分别销售272.48万辆、255.8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05%和31.55%。
而在第二集团军阵营,去年大肆扩张的长安则一举越过200万辆门槛,全年销售达237.88万辆,增幅为27.22%。不仅迅速拉大了与北汽、广汽(后两者的销量分别为148.99万辆和81.62万辆)的差距,而且足以跻身第一集团军,成为仅次于“三大”之后的国内第四大汽车集团。
类似的分化发展趋势同样在以奇瑞、华晨、比亚迪、吉利和江淮等车企第三集团军阵营中上演。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在各自阵营中排位蹿升的车企,毫无例外都是上市公司,后者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优势,实现了企业在产销规模上的跨越式增长。对比之下,未上市的汽车集团的扩张步伐则或多或少受制于此。
继广汽和力帆相继在港股和A股实现集团整体上市目标后,一汽和北汽也在去年同时启动了集团的整体上市进程。而已经上市的长安和上汽,则选择增发融资,以解自主研发的“资金之渴”;比亚迪和长城等在港股上市的民营企业,则纷纷选择回顾A股这一更大的融资平台。
为此前高调发布的自主品牌计划“输血”,是车企争相涌入资本市场的直接原因。
按照上述企业发布的“十二五”规划,上汽目标为600万辆,一汽、东风和长安均为500万辆,而北汽和广汽则同时将目标锁定在300万辆。其中,为达成自主品牌产销规模和产品结构的双重提升,一汽和上汽将在未来五年斥资百亿投入自主品牌的研发和生产,而长安、北汽和广汽的投入同样力度空前。
1 | 2 |
- 北京征收拥堵费进入技术准备阶段 年内展开前期研究 2011-04-15
- 锦湖轮胎后续:车企开始集体召回 2011-04-13
- 奇瑞再获430亿元国开行授信 2011-04-13
- 上汽将再投200亿于自主品牌研发领域 2011-04-07
- 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今日成立 201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