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位院士上书建言建设航空救援体系
记者 刘伟勋 “直升机在应急救援中能发挥独特的优势,但我们目前的能力较为薄弱,需要大力发展。”参与上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冯培德3月9日对本网表示。在今年的“两会”上,他还牵头提交了《关于组建国家直升机航空救援与探测总队的建议》。
27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日前联名上书高层,建议尽快建设我国航空抗灾救援体系,并将近期建设目标和内容纳入国家拉动内需的财政支持计划之中。
此次上书的两院院士包括顾诵芬、刘大响、冯培德等航空系统的知名专家。促成这些院士向高层提交建议的原因之一,是去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存在的一些列问题,包括管理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救援装备数量太少、机型不配套,缺乏救援专业队伍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类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在抗灾救援及处置突发事件的各项措施中,航空救援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世界许多国家最普遍采用的有效手段。
然而我国目前的航空应急救援能力严重不足,其中直升机的问题最为严重。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共有4万余架直升机,其中民用直升机约2.4万架,平均每百万人拥有近4架,而我国2007年底在册的民用直升机只有124架,平均每1200万人才拥有1架,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7。
今年2月25日,中国航空学会在北京召开了“航空抗灾救援体系建设高层论坛”,就提高航空救援能力和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参与论坛的多位院士决定,将专家在会上提出的建议凝练成《关于建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议》(简称“《建议》”)并呈送中央。
《建议》中提出,由国务院应急办或国家发改委主持,组织有关部门制订“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并设立“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发展”和“航空应急救援保障条件建设” 两个专项,列入当前拉动内需、促进自主创新的国家财政规划。
《建议》还提出,由国家空管委主持,组织军、地有关方面着手制订“逐步开放低空空域工作计划”,组织好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工作。
据了解,这份《建议》已于最近两天呈送到国家高层领导。此外,《建议》的另外一个版本,已在2月底由中国航空学会通过中国科协的渠道提交给中央,这一版本的内容更具可操作性,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国家航空救援管理专门机构,组建专门的航空救援队伍,加大力度发展航空救援装备,进一步加强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低空空域开放。
本网获悉,上述两个版本的《建议》也已报送给民政部、交通部、民航局、中国科协、中航工业等相关单位。
今年的“两会”上,加快建设我国航空救援体系,成为航空系统代表、委员建言的重点。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洪飚,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副总工程师孙聪牵头提交了《关于建设我国航空救援体系的建议》;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孟祥凯牵头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低空空域开放的建议》。
据了解,建设我国航空救援体系的问题已经获得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空管委正在酝酿对空域管理进行改革,中国和俄罗斯正在洽谈合作研究重型直升机,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已联合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等单位,对全国通用航空紧急救援场点的总体布局进行了规划研究。

- · 航空界委员建言扶持支线航空发展 | 2009-03-04
- · 十教授联名上书建议政府救市 | 2008-12-02
- · 叶檀:十教授上书呼吁救股市 大小非是关键 | 2008-12-02
- · 刘纪鹏等10位教授上书建议拯救股市 | 2008-12-01
- ·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建言民营企业:经济衰退危中有机 | 200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