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10-24
张耀东
订阅

弱市机会在哪里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耀东 最近太多人谈论,目前惨淡的国际车市将是中国汽车的机会。这种论调,很像金融领域里鼓噪的“中国将拯救世界”。

我很赞同用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这场全球性的汽车市场下滑。毕竟,经历了8年高速增长的中国汽车,不应该也不会被最近8个月的困境击垮。

若论机会,首先要认清两件事,一是能力,二是风险。蜘蛛侠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把世界汽车扛在肩上,去冒规制世界汽车业新格局的风险。

相反,我倒是很担心,中国汽车的格局会被最近焦头烂额的美日汽车公司给重新制定了。以前,忙着在美、欧赚大钱的汽车巨头们,还未必愿意在中国拿出绝招,和自主品牌打价格战、技术战。这无形中给了自主品牌发展的空间。

但若合资品牌的价格降到了自主品牌的程度,或者真的弄出一批“百分百为中国市场开发的车型”,自主品牌们的压力可就更大了。事实上,今年的车市已经有了这种迹象。

众所周知,中国自主品牌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品牌、技术和国际化。如今,这三者变得更为沉重。而我们曾经的优势——成本低、市场反应快,也在CPI和PPI的不断上涨中,逐渐消失。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汽车还有代工这条出路。“三大”在美国不行了,就会把生产线挪到中国来。但如今国际运费的上涨、汇率的阴晴不定,代工这种模式的利润空间已被大大挤压。另外,金融经济危机只会让世界各国更重视实体经济和就业率,现在制造业已在向美国本土回流。在这点上,世界已经不那么平了。

这么说并不是给中国汽车泼冷水,否定自主品牌的成绩。只是希望政府以及业界能够冷静思考一下中国汽车究竟要往哪个方向走,找到我们的独特竞争力。而不是像去年一样,一窝蜂地搞轿车,盲目上马,盲目地重复丰田、通用的老路。

在新能源上,我们可不可以像搞“神七”那样动点真格的;在营销上,我们能不能发挥本土优势,农村包围城市,先在三四线市场上阻击住跨国公司;国际市场上,能不能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力量,形成中国汽车的整体优势。

弱市给我们的最大机会,就是思考的机会、转型的机会。可以坚信,我们的纠错能力和速度要比通用、福特这样的大企业更快、更容易。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