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的国有化猜想(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邹卫国 按照所有权,中国的经济大致可以分为两块:国有的经济和非国有的经济。非国有经济主要包括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
在国有经济部分,基本构成就是国有企业。从1998年开始,这个领域一直在持续进行改革。
在3年脱困之后,以国务院国资委的建立为契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充分体现为三个特点:第一就是,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第二就是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制;第三,政府作为出资人代表,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方面进行了分离的探索。
到目前为止,基本建立了一个新的框架,前述两个特点已经基本形成,而第三个特点,则在目前已经出现了雏形。国有企业董事会正在建立,国有企业向股东分红的制度已经开始展开。
基本特征
国有企业布局的调整在目前还没有全部完成,但是基本的趋势已经确定。
国有经济正在向把握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行业。而在金融业,也主要被五大国有商业所主导。
国有经济的两个基本特点是:首先,在基础能源、原材料生产领域,出现了国有化趋势。
这充分体现在了钢铁、煤炭、电力等等领域,而在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领域同样如此。随着中国对于这些产品出口管制、出口成本的提升,在这些领域,弱势企业面临或倒闭或被整合的命运。
其次,在已经形成的格局方面:国有经济基本掌握了整个中国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在物流领域,中国铁路基本被垄断,在航空运输方面,民航运输周转量的80%以上,是国有经济部门承担的,在水运货物周转量方面,国有经济承担的比重也接近90%;在信息流领域,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由国有企业承担;在资金流方面,中国五大国有银行拥有的资金占绝对多数,并决定了整个社会资金的分配。
财富流向
在上述两个基本特点下,在国有经济成分与非国有经济成分之间的交易关系,存在着两个关键的指标:一是资源价格;二是信息、资金和物流的 “过路费率”——国有企业掌握着这三者的供应。
如果资源价格相对于整体价格水平下降,那么国有部门的贸易条件就会恶化,这个时候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开始流向非国有部门,体现出来的是整体经济的“私有化”。
如果资源价格相对于整体价格出现上升,那么国有部门的贸易条件就会改善,这个时候,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开始流向国有部门,体现出来的就是整体经济的“国有化”。
在资源价格与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存在剪刀叉的情况下——资源价格涨幅持续超过一般工业品出厂价,并高于消费物价水平,整个经济体现出来的趋势是“国有化”。
“过路费率”也是一样,其相对于整体价格水平的变化,同样会出现“国有化”或者“私有化”的现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在未来将出现国有化或者私有化的周期性变化。
由于资源价格、“过路费”对经济周期的敏感度要高于一般产品。在经济景气时,上述价格将高于一般产品的上涨幅度;而在经济衰退,通货紧缩的时候,他们会高于一般产品的价格下跌。因此进一步说,在经济景气的时候,中国经济会呈现出“周期性国有化”,而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中国经济会呈现出“周期性私有化”。
整体经济在景气周期的推动下,出现了“周期性国有化”。而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另一方面的“结构性国有化”——不随着经济周期出现的国有化趋势,也在展开。
结构性国有化趋势的出现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在资源行业的国有化程度,还有上升的趋势——这部分产业就是当前所说的“高耗能产业”。
1 | 2 |

- · [早评]中央经济会议结束影响股市几何? | 2009-12-07
- · 09年版《药品目录》发布 新药品增13.7% | 2009-12-01
- · 中国真的有过“市场化”吗? | 2009-11-29
- · 【早评】关注有色、资源品种! | 2009-11-26
- · 资源由谁定价? | 200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