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户们觉得很新奇,都笑嘻嘻地来围观。电脑打开后,屏幕上出现的是双胞胎牌猪饲料的PPT。据说,这个PPT是特意请“高人”制作,专门给销售员当“开路法宝”来用的。
放完PPT,销售员开始问养户:小猪会不会拉稀?成活率有多少?一包猪料能长几斤肉?从小猪出生到养成,需要花多少钱买饲料?听完养猪户介绍,销售员们开始算账,如果使用双胞胎的猪饲料,不仅省钱,小猪长肉也快。
这些销售员背着电脑,来到猪圈旁,费尽口舌,目的仅仅是为了说服一个养猪户买饲料而已。他们认为,只要能拿下一个养户,整个村、甚至整个乡的市场都能拿下。这就是被双胞胎集团津津乐道的“按图钉式”营销策略。靠着这样的营销策略,双胞胎集团近年来步步为营,在猪料市场逐渐崭露头角。
专注乳猪料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前会长白美清告诉记者:“双胞胎集团在猪料行业算是后起之秀,尤其是乳猪料领域,更是佼佼者。”这个刚退居二线的饲料行业权威,称赞双胞胎集团针对乳猪生长发育特征,研发出的乳猪料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2009年双胞胎集团销售额达到76亿,2010年约115亿,年销量360万吨以上。颇为特别的是,双胞胎猪料在农村有极好的口碑,越是基层养户,口碑越好,市场地位越牢固。更值得一提的是,经销商从双胞胎集团进货,必须现款现货,零售价也必须严格遵守双胞胎集团的规定。
双胞胎集团的前身是赣南饲料厂,国营企业,以生产鸡鸭料为主。
1994年双胞胎集团董事长鲍洪星任厂长。当时厂里账上没有一分钱;无人可用,国营体制又不允许向外招人;产品卖不出去,这可急坏了鲍洪星。
鲍洪星,出身农民,身材较为魁梧。据说,他出差时,曾在火车座椅下睡过,曾骑单车跑过市场,和营销员同吃同住。下市场拜访养户时,会麻利地跳进猪栏,打扫猪圈,亲自秤猪。
1998年,赣南饲料厂改制为华利饲料公司,模仿正大集团,主攻鸡料市场。之后,发现鸡料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路越走越窄。2000年,调研发现猪料市场很大,却没有领军品牌,就决定进军猪料市场。
在猪料市场,技术含量最高的是乳猪料。当时,市场上除了正大集团的乳猪料,其他品牌都不成气候,而且,大多乳猪料都很难解决拉稀问题。
2001年,“我们投了400万元开始研究乳猪料,从此开始战略转型。不再做鸡料,把所有精力放在乳猪料的突破上。”该集团总裁邓书甄告诉记者,那400万元是公司的全部家当。
他们把膨化技术引入乳猪料的生产,连续做了两年多的配方实验,至2003年,最终筛选出一个最优配方,解决了小猪的拉稀问题,还使小猪皮毛更光亮了。
- 网易“养猪”多年终落户 称探索食品安全新模式 2011-03-23
- 三亚回应春节拆除窝棚事件 称所有窝棚均属违章搭建 2011-02-22
- 今年养猪每头盈利300元 预计明年很乐观 2010-12-22
- 中实养猪:房企概念圈地? 2010-01-22
- 重庆“80后”双胞胎黑老大被判17年 200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