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壁东/文 2010年能跟“我爸是李刚”一样牛气冲天的事,恐怕非生猛汹涌的“热钱”莫属。从“蒜你狠”到“豆你玩”,不起眼的农产品价格能在所有人的眼皮底下翻上好几个跟斗;从股市楼市到“煤”飞“色”舞,热钱流 到哪里,哪里就是“涨”声一片。普通老百姓也许不知道什么叫做“流动性过剩”,不过却割肉般地感觉到手里的钱“毛”了。
似乎一夜之间,中国的钱太多而无处投资,导致通货膨胀如狼似虎。然而这只不过是故事的一个侧面,在故事的另一面,却是不少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饥渴,后者使得民间借贷市场以一种混乱的姿态野蛮生长,于是高利贷沉渣泛滥。
以深圳为例,据媒体曝光,本地区的民间借贷的年息已经高达40%、50%甚至高达108%,民间公司明目张胆地在街头发传单、拉人投资、举行“有奖投资”活动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据一位从事民间借贷业务的业内人士说,深圳目前从事“吸收公众存款”业务的公司已超过百家,而且这些公司之间形成了残酷的竞争,相互之间都会研究对手的情况,包括年息是多少,优势在哪里,每家公司是通过什么方式吸取民间资金等等。这些公司中有些纯粹是诈骗,而另外一部分则以高利率吸取民众储蓄,然后以更高的利息放贷给急需资金的企业或个人,即俗称的“高利贷”。
这样的现象在深圳、在温州……不断地在上演;过去发生过,现在依然存在,于是很难让人不得不猜测,未来是不是也一样。
这似乎是对信仰“市场万能”的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绝妙讽刺:一边是资金的泛滥,一边却是资金的饥渴。在资金的供需双方之间,似乎隔着一道无形的玻璃门。在这道玻璃门面前,生猛汹涌的热钱再多,也难以有效降低民间借贷的高利率,于是“流动性过剩”与“高利贷”怪异的共存一处。
其实,拨开上述悖论的面纱,需要看到的是,即使面对着资金的巨大需求,即使现存的资金再多,有多大比例的资金敢于进入民间借贷市场,成为资金的有效供给方呢?
民间借贷市场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该市场资金的借贷有着极高的风险,因此进入该市场的有效资金供应就减少,为了吸引资金供给,高风险必然导致高利率,而高利率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限度,便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从而产生更高的风险,进而抑制资金的流入——这似乎成为一个不断自我恶化的死循环。
从“高利贷”供需双方的存在情况看,民间借贷市场的本质是一种草根金融,它只是在填补正规金融市场的空缺。当机构或个人存在着资金需求,却无法从正规金融市场获得满足,那么民间借贷市场就应运而生。这就是原始的1.0版本的市场,至于这个市场如何规范,如何变得有序,则是将这个原始市场升级到2.0版本的问题。
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当这个市场还处于1.0版本的时候,政府就将其宣判为不合法,而不去考虑如何将它升级为2.0版本。究竟是因为民间借贷市场自身的混乱状况从而使得它被判为不合法,还是因为它不合法的身份使得自身无法获得救赎的机会,只能陷在混乱的泥潭中呢?这有点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高利贷”是一个老问题,并长期无法得到解决,但这并不等于可以成为忽视不理的“没问题”。在老问题面前,有没有新办法?
政府是希望等待民间借贷市场自身状况变得规范之后再赋予其合法性,纳入正规的管理体系呢?还是通过主动将其纳入正规的管理体系,对其进行整顿管理,从而使民间借贷市场摆脱混乱状况呢?不同的治理思路反映了政府在面对“高利贷”这一老问题的时候,是否采取有为而治的选择。
从台湾地区的经验看,治理“高利贷”,政府应当有为而治。比如,台湾设立信用保证基金制度,由“经济部”拨大部分钱注入基金中,在中小企业创业、扩张,或者运营发生困难的时候,提供低利率贷款。这些信用保证基金随到随申请,各地社团、财团、银行、政府多力合作,小企业不需要找很多担保,基金由政府担保,运作也由政府负责,银行、财团主要是注入资金。此外,针对中小企业财务报表不齐全、不规范的现象,台湾社会提供 “中小企业联合辅导基金”,专门聘请专业财务人员,对中小企业进行专业指导,帮助企业制作规范的财务报表,从而增加中小企业的透明性,减少借贷风险。
“高利贷”泛起,是民间借贷市场混乱的表现,它不仅需要靠政府的严厉打击,更需要政府在相关制度上进行创新。特别是当前热钱泛滥的背景下,民间借贷市场的规范化和有效性,不仅能够使资金在供需双方实现高效配置,引导热钱转化为投资市场的有效供给方,成为过剩的流动性防洪蓄水的资金“池子”,而且从长远看,这也为中国经济从当前靠政府投资的外向拉动转化为靠民间自发投资的内生性增长方式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 中央政府应对户籍改革做统筹安排 2011-02-28
- 预算公开请自今年两会始 2011-02-28
- 地方两会相继召开 5个副省级城市迎接新市长 2011-02-25
- 解码西安大明宫: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捆绑有多紧? 2011-02-25
- 摩洛哥数千人街头示威 要求修宪解散政府 201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