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3-10
梁丁
订阅

农民工与中国奇迹的未来

梁丁/文 蔚为壮观的农民工大潮,与一个“光辉灿烂”的中国奇迹是相辅相成的。这种藉由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支撑中国成为制造大国(还远非强国)的决定性因素。无论这种流行于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等地的农民工权益遭到何等损害,甚至被冠以“血汗工厂”的恶名,却不得不承认,在中国30年GDP的高速发展中,它的贡献是占主要地位的。

然而,让非我们汗颜的是,改革已经历时30年,而相对于80年代初期,今天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以及权利保障并没有多少改进,站在今天这个历史节点上,当一个群体,为“中国奇迹”奉献了近30年的光景,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于危机来临时,他们会首先被抛弃,让人不得不思索中国奇迹的未来?又或者,这种大规模的农民工被“抛弃”,是否意味着这个中国奇迹的“终结”?

另一方面,因为农民自身的资源禀赋,在诸如受教育程度,资金,技术、能力和人脉上,都有先天差距,因此,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路径前期都是一致的,就是以体力换取在资金,技术,能力和人脉上的资源积累。这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向上升迁之道。

显然,制造业提供了这么一个得天独厚的上升管道,因为大部分岗位并未存在什么技术门槛,它们只需要农民工的体力和勤劳。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就是说你可以说,农民工在流水线上是在卖苦力,而且待遇差强人意。但是,不要忘了,苦力是此时农民工几乎唯一的资源禀赋。即便是最简单的机械操作,他们开始可能也不会,因此,倘若换一种思路,你在这个制造业工厂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不但不要交学费,还可以领工资,还可以学习一些技能,管理经验,积累一些人脉关系,这何乐而不为呢?这几乎是农民工所能做出的最理性最顺其自然的选择了,而且以缔造合约的交易双方来看,其秉性也是最符合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的。

现在有很多的“责怪”声音,但是,即便要责怪,首先得责怪的是,为什么我们的从事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为何如此之低?以至于使得农民怀着饱满的热情前赴后继的赶往“血汗工厂”?再次,就是为什么还有很多工厂里,有漠视基本人权的现象存在,就是打啊,骂啊,苛刻工资的现象,这显然不属于农民工和工厂自由缔造的合约的内容,这时候,政府的监管和公共性哪里去了,法律去哪里了?最后,在整个的产业布局,产业引导上,为何我国制造业会一直处于低端位置,向上攀升的速度缓慢?而使得利润只能依靠“廉价劳动力”维持?

这显然并非自由缔造合约的农民工和制造业工厂双方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相当明显的政府责任问题。倘若说,具备了相当明显自由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农民向制造业转移,会在今天依然弊病重重,只能说是,政府在分享GDP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成果之时,忘记了积极严格的履行自己的政府监管,公共服务等政府责任。

对什么样的病症下什么样的药,否则,再好的药都会变成毒药。现在的趋势是什么?一方面是很多与经济分析无多大关联,而是直接侵犯法律的行为,比如打骂,苛刻工资,违背合约的事情时有发生,作为弱势的一方受不到政府的有力保护;另一方面,政府却无视这个天底下最你情我愿的自由缔约的农民工向制造业转移的天然合理性,引入诸如这些无视“自由缔约”形成机理的治疗手段,比如说所谓的“最低工资标准,比如说新劳动合同法。这名为捍卫劳工权益,实际上比这更基本的劳工权益,不是劳工权益了,而是最基本的人权受到侵犯,他们都保护不利,可谓是叫还走不动的婴儿练习三级跳!

更为吊诡的事情是,制造业工厂20多年,什么时候都可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可偏偏要在这个危险时刻,在上亿农民的生存已经收到了实质性威胁的时候,非但不全力拯救中小企业,全力保我们的制造业,以缓解这么巨大的社会危机。而是很多地方政府匪夷所思的提出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准备让那些遭遇危机的企业自生自灭,以便于“腾笼换鸟”。这种胆识恐怕非常人所能理解:其一,这么巨大的代价,我们是否承受得起?民生乃政府之本,那这上亿计的农民,究竟被置于何地?难道说,我们能够乐观的估计,产业转型能够顺利完成,农民工撑一两年就好了?其次,我们是否真能实现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变位机为契机,实现“腾笼换鸟”的目的。这与其说是梦想,不如说是梦呓,中国的确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却根本谈不上强国,我们通常说中国经济还处于世界的中低端位置,要转型,要往高处走!转型,往高处走都是对的,但是,显然我们忘记了一个常识,我们的制造业,即便在中低端产品领域,也没有相当品牌,质量,技术水准并未有多大优势,信誉度不佳,如此等等,与其说转型,不如说要在同一产品领域提高竞争力,树立品牌,提高美誉度。

对未来的一个基本判断是,解决农民工就业未来的根本办法仍然在无数的中小企业,仍然是制造业工厂。我们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注定只是危急时刻的一种梦呓,我们还会回来,回到我们制造业的老本行。这是,这个时侯的低人权模式如何转化为“高人权模式”,中国奇迹如何可以持续,将成为一个非常严肃的产业话题:即我们的政府如何不仅仅是分享产业成果,而是要更加明晰自己的责任,以更为完善和严苛的法治环境为市场保驾护航,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政府;其次,就是藉由我们的企业,政府以及员工和社会各界,能够真正的认识到,我们制造业的问题,并不在于高不高端,而在于即便我们处在于中低端,我们的竞争力也乏善可陈,因此,如何替身质量标准,技术水准,形成强有力的品牌群,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美誉度,这不是“腾笼换鸟”,而是让中国制造这只乌鸦真正能够涅槃成凤凰!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