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4-02
汪雷
订阅

保八或易,就业犹难

评论员 汪雷 G20正在召开,我们热切盼望中国能借助这次机会,在国际社会获得与中国地位相称的话语权。让这次会议在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当我们欣喜地把目光聚焦国际的时候,国内形势的变化依然时刻牵动我们的神经。

昨天,一个粮食行业的会议上,多位农业专家提到农名工失业的人数在继续扩大,可能正在逼近三千万。上周,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农民工失业统计数据,失业人数为2500万。

失业的状况正在变得更差。上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几位官员在一个内部会上意见出奇一致地表示,出口恶化的形势已经超出了此前预期,并直接影响到国内外贸领域的投资,以及对外贸上游相关行业的需求拉动。外贸是吸纳就业的第一大行业,这众所周知。

吸纳就业的另一大行业是建筑业,国家统计局一二月份的统计显示,房地产业投资增速仅有1%。

失业的进一步恶化,正在和经济的持续回暖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四万亿”投资计划为标志的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正在产生效果。最鲜明的指标就是工业用电量的回升和前两个月投资26%的增长。请注意,这是在重要投资领域地产投资增速只有1%的情况下录得的数字。

更多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保八”已经不是问题。如果“保八”就是中国经济的最终目标,那我们对于中国经济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不过,决策层显然只是把“保八”作为手段,而保障就业、民生、社会稳定,才是“保八”背后的潜台词。以此为判断标准,我们看到的是手段和目标间的割裂。投资向上,失业向下。

从过去两个月银行贷款流向和项目获批情况,可以明显看出,刺激计划中的绝大部分项目花落国有企业。与此同时,本报在调查今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却发现,大量国有企业冻结或大幅缩减了今年的招聘计划。而更大的背景是,从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分流开始,随着国有企业不断产业升级,配置高端设备,对人力的需求逐年递减,眼下国企依然面临存在冗员的局面。多家人力资源公司统计的情况初步显示,尽管国家出台了七大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但鲜有成效,今年大学生就业的数量恐怕只能达到去年数字的一半。

我们也很难寄希望于国企通过工程外包给工程队,拉动低端就业。据本报了解,发改委官员目前最关心的就是投资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他们要求地方发改委按周上报投资项目带动就业的情况,并考虑下一步出台新政策,给吸纳就业的企业提供相当于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的补贴。

尽管基建项目投资拉动了上游发电、水泥、钢铁等大宗产品的需求,但当我们看到国家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是按照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大企业互相合并的形式推进时,我们将面临的一个现实是,这些产业振兴规划确实振兴了产业,但也挤出了就业,这些行业吸纳就业不是增加而是减少。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政协一号提案锁定就业。眼下,就业形势恶化造成的后果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们的头脑中,它正变得越来越显性。

就业形势的恶化,造成国家后续一系列拉动消费政策的不畅。在农村,农民工务工收入已经占到了农民收入的80%。超过20%农民工的失业,直接造成农民收入的大幅下降。而提高粮食收购价的举措,虽然消耗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但按照中储粮方面的数据,去年提高保护价收粮,令农民增收150亿。面对农民工失业造成的数千亿打工收入的损失,这显得杯水车薪。

农民收入的下滑,令中央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甚至有人正在建议的服装下乡等试图提振消费的重头政策,失去了基础。重庆今年前两个月的消费数据显示,家电消费的增速还达不到重庆18.1%的总体消费增速水平。而按照本报采访得出的概论,要达到国家确定的家电下乡指标,今年家电消费增速至少也要翻一番。

同时,社会稳定形势正在发生变化。重庆两度发生袭击哨兵案件,海南、四川等地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新闻,也在日渐频繁地见诸报端。已经外出务工而尚未找到工作的1100万农民工,时时考验着农民工流入地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

四万亿未能有效拉动就业的同时,希望实现国家在社会保障和民生领域长年欠债的附带目标,似乎也并不容易。地方发改委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四万亿中已经分配下去的项目,铁路、公路、基建项目是最受各路资金追捧的。而占到四万亿计划中25000亿的民生工程,保障房、农村水利工程、校舍建设等等,却因投资没有受益,长期招标而无人问津。

四万亿之下,一方面,受益的国有企业突飞猛进发展,一批富豪将随之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失业在恶化,贫富差距在持续拉大,消费提振难见起色。

当一些宏观经济指标在逐步回暖,股市强劲反弹,人们的脸上又重新绽开笑容时,大学生惨淡的招聘季也即将结束、农民工持续数月难以就业造成的不稳定因素累积,也正在快速逼近。

我们需要反思,我们要的是这样的经济刺激计划吗,要的是这样的GDP增速8%吗?中国是否能够抛开那些正处于水深火热的人群,抛开那些小而分散的民营企业,而单凭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国家优惠政策,维稳中国经济?2006年之后,中国民营经济曾经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解决了中国大部分人口的就业。今天,中国经济可以忘记他们而独自前行吗?

诚然,我们能够理解决策层的苦衷,此前一系列政策的推行,也许是各方利益权衡后短期内的最优选择。而且事实上,这些政策也确实起到了稳定信心,维稳整体经济的成效。但当我们对于这些政策短期无法有效带动就业有了清晰的认知后,决策层需要拿出更直接的办法解决就业,安抚民众。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