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水价应该涨的透明

订阅
2009-08-06
黄小伟

评论员 黄小伟 最近涨价之风频起,包括奶粉、酒类等各行业都酝酿涨价,但是最引起公众关注的还是水价的上涨。今年以来,不少城市已经调整了水价,更多的地方也召开听证会,准备上涨。围绕水价是否该涨,一时间正反双方针锋相对。

此次各地上调水价的理由总结下来,基本上不外乎如下两条:一是水价总体偏低,没有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导致浪费严重,不利于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二是水价偏低,导致供水企业面临经营亏损的压力。

对于第一条,我们基本没有异议。水价上涨是一个国际共同的趋势,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把用水作为福利的国家里,水资源的使用由福利性向商品性的转变是一个正常现象。应该坦然地看待水价提高,资源性价格的上涨是正常趋势。水价上涨其实也符合政府的水价改革目标——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既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节能减排,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

过去30年里一些竞争性行业的改革基本上已经解决了,但市政公用这块最近几年才开始解决,特别是自来水这个行业解决的更晚。毫无疑问,现在要想解决自来水改革的问题,必须要理顺价格机制,如果不理顺的话下一步水价改革是很难动的。

上述的水价上涨理由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和支持,但是为什么对水价上涨仍有很多异议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此轮水价上涨的最主要理由是弥补水企业的经营亏损,而这种亏损却不被多数公众认同。

1998年,原国家计委和国家建设部发布了《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的出台实际上是政府明确了中国水价要遵循一个“保本微利”的原则。但是这个原则在现实中没有得到实施。一个明证就是上海近1/2的供水企业是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的,这并非特例,是全国性的现象。

问题的关键在于,水务企业的亏损是如何造成的,是真实的成本过高,还是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成本?换句话说,这种亏损到底是不是应该公众“埋单”。据统计,由于供水企业管理不善,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率在20%以上,城市供水每年损失至少在100亿立方米。供水单位人员超标导致管理费用过高,更是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很多城市供水单位人员超编在50%以上。以上不合理成本造成的亏损显然不能成为涨价的理由。

现在一个城市的水价上涨因为涉及公共产品价格,都会召开听证会。这个公众参与决策的程序自然没有问题,但问题是,水价的定价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专业问题,普通民众在一天之内根本就没办法弄清楚,结果是水企业依照自己公布的成本价,得出要涨价的结论,公众根本没有反驳和质疑的能力,最后导致出一个印象,不管听证会开不开,水价都得涨。

所以,对水企业成本的监控、水价格的形成,政府的角色不可或缺。比如英国,政府将整个水的处理和输送系统完全卖给私营公司,但是政府并非一卖了之。英国的水价成本一直是中央政府在监控,他们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平台,中央政府对水价管理非常科学,政府通过分析,知道哪些亏损部分是需要提价来解决的,哪些亏损部分是需要公共财政增加支出来解决的,而不是只要亏损就涨价,只要亏损就让消费者来承担。而目前,我们政府在这块是欠缺的。

更有甚者,比如城市的输水管网,这块管网是基础设施,本来应该是公共财政来投入的,假如没有投入的话,最后将由消费者来分摊,这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将本来应尽的公共服务的责任转嫁给了消费者。

所以,公众并非反对水价的合理上涨,而是反对将提高水价当做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甚至借涨价转移自己责任的地方政府行为。我们认为,要提高的不仅仅是水价,还有政府的公共服务之责任。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