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张卫华 经历了15年前的失败后,中国再次试水金融期货。两周后,首个股指期货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将上市交易。投资者少,加上主力玩家缺席,上市初期股指期货的交投恐难活跃。长远来看,流动性不足不仅考验投资者的耐心,也最终将决定着其未来命运。
4月16日,周五(通常是资本市场调控政策出台的“最佳时点”),届时能够参与沪深300指数期货交易的投资者无疑将度过紧张和兴奋的一天。接下来的周末可以让他们好好放松一下,毕竟,监管层对投资者历来“呵护”有加。
四年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金所)成立,接着推出了沪深300指数期货仿真交易,一系列制度和准备工作迅速展开。2007年2月,上证综合指数在3000点左右,当时有专家认为该点位比较适合推出股指期货。不料,当年随着股市的一路狂飙至6124点,2008年又暴跌近7成,股指期货一直待字闺中。
某种程度上,中国股市的暴涨暴跌源于畸形的投资者结构。近年来券商自营、基金、私募机构乃至QFII等机构投资者发展迅速,但总体上个人投资者仍是主导力量,20年来“羊群效应”引发的市场激烈波动像病毒一样难以根除。
股指期货是否会重演这一幕?最近中金所总经理朱玉辰公开表示,股指期货开户数量已经有3000多户,其中机构客户占了2%左右,与商品期货的情况较为相似。即便是还有两周多时间,相信届时机构数量也不会增加很多,而全部投资者能否过万也存在疑问。
遗憾的是主力玩家仍然缺席。3月15日,有关基金投资股指期货的指引下发各基金管理公司等征求意见,由于在参与路径上存在争议,目前仍然不见行动。实际上,指望让公募基金成为股指期货的投资主体既不现实,也有悖于其公募性质。在国外成熟的股指期货成熟市场上,公募基金历来都不是主角,因为套利、追求绝对收益不是他们的主业或强项,那是券商自营、外资乃至对冲基金的拿手好戏。
目前全球主要的股指期货合约有:香港恒生指数期货、标准普尔500 期货、纳斯达克-100 期货等,2007年,股指期货/期权交易量达到56.168亿张,占全球场内衍生品交易量的36.5%,占全球金融期货/期权交易量的40.31%。
根据LT163证券百科的统计,韩国股指期货市场中证券公司自营占整个市场的比例在4成以上,日本为35%,美国市场“避险法人”的比例高达63%。这三个市场中,个人投资者最多的韩国也不超过40%,美国为21%,日本仅为9%。此外,外资、私募,对冲基金等也有相当的比例。
国内股指期货很少的投资者与交易高门槛,以及监管层追求的“平稳”推出有很大关系。不过,一个仅由数千个“游兵散勇”相互博弈的市场,在扩容之前,其不容乐观的流动性将考验投资者的耐心。如果股指期货上市后交投清淡,流动性严重不足将会抑制股指期货相关功能的发挥。
在经济观察报与Wind资讯联合推出的针对其机构用户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被调查者(样本为87份)对股指期货推出后的流动性表示“担心”。流动性缺乏本身会阻碍更多的投资者进场,而流动性和交投活跃程度最终将决定一个市场的未来发展。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不成熟,制度缺失,违规加上疯狂地炒作引发“327国债期货事件”,最终令政策层关闭了金融期货市场。这一次,重新开启国内资本市场“金融期货时代”的股指期货能否摆脱上一个时代的宿命?
- 大豆毛油进口收紧 豆油期货探寻底部 2010-03-31
- 超7成机构投资者“观望”股指期货 2010-03-31
- 油脂期货出现剧烈波动 上行空间放大 2010-03-30
- 股指期货流动性隐忧 2010-03-30
- 特殊法人投资期指“黄灯”待行 201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