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特殊性会防止物价不断上涨
高初建
2011-02-16 17:37
订阅

高初建/文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1月份CPI同比上涨4.9%。这个数字离此前有许多人预测的1月份CPI可能“破5”的说法,稍有不同,似乎给人一种“情况还不是很糟”的感觉。

单从统计数据本身来说,1月份CPI同比上涨4.9%,或同比上涨5%,有什么不同吗?4.9%除了证明1月的物价没有达到去年11月份5.1%的较高峰值外,并不能说明“情况还不是很糟”。甚至它可能意味着“情况不是很妙”。因为,在通常的统计口径中,CPI上涨3%已经是通胀警戒线了。按此标准分析,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1月份物价的表现表明通货膨胀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物价仍在继续走高。 

当然,许多人关注1月份CPI数据的另一个原因是CPI构成类别的权重调整。据说,按照CPI构成要素每5年一大调整的惯例,国家统计局于今年1月起启用新CPI权重方案。根据新方案,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 “居住类”价格权重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类权重降低2.21个百分点。由于以房租等为主要构成的居住类项目价格波动程度远低于粮价、食品价格波动程度,CPI数据波动相对更为平滑。同时,按新方案计算的1月份CPI数据上涨幅度相对变化有限。 

经济统计中CPI构成类别的权重调整是个很专业的事,普通百姓不容易搞清楚。昨天晚上和几个朋友吃饭,一位朋友说自己的企业目前遇上难题,原料、燃料都涨价,成本压力大。在座者有人说,没关系,调整一下权重就行了。如此调侃,说明作为统计意义上的数字所反映的问题,与人们的经验感受往往有差别。比如CPI构成类别中食品类权重和住房类的权重,其变化给人的感觉是有很大差异的。因为每个人都要吃饭,却并非所有的人都要租房。因而公众对CPI的感受,通常是通过对食品价格是否上涨的感受得来的。这种感受不能说不对,但至少无法反映CPI变化的准确情况,容易产生一定的错觉。事实上,随着居民收支增长中食品支出在总支出的比重下降,居住比重上调将是一个趋势。 

在我看来,与其掰扯什么CPI构成类别中的“权重调整”,不如更多地关注物价上涨的原因。 

自去年开始,部分农副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就颇引人瞩目。“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现象的出现,究竟是否存在人为炒作?是否是张悟本之流在起“破坏作用”?有关部门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至少显示出,在对市场的监管和对物价的监控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市场秩序有点乱。 

进入新的一年,情况似乎愈发复杂。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持续严重干旱,已经在国际上引起注意,有关今年全球小麦价格将大幅上涨的传言不胫而走。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没有缓解,欧美国家的经济能否回暖依然阴晴不定。由于中东地区多个国家政局波动,国际原油价格的上升趋势几乎难以避免,相应的,国际市场上大宗原材料产品的价格也将跟风看涨。如果读者细心的话,应该注意到,统计局在发布1月份CPI同比上涨4.9%这一数据时,同时发布了“PPI同比上涨6.6%”的数据。另有最新消息,宝钢武钢等多家国内钢铁企业已经宣布了钢材价格上涨的计划。这事怎么说呢?反正从国家经济的角度上判断,茅台酒涨价影响不了多少人,钢材之类的产品一旦涨价,影响就大了。 

目前,决策层通过连续加息的举措应对通货膨胀,通过企业减负等手段提振市场的积极性,其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不过,以我个人判断,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为使十二五开局顺利,为让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这个喜庆的日子不被意外的事情所干扰,有关方面必然会采取多种措施抵御通货膨胀,防止物价的不断上涨,保证实现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不管怎么说,市场能够稳定,经济发展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表现,总会给人们带来更多信心和希望。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