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3-23
刘世英
订阅

朱新礼这些年(3)

 1  |  2  |  3 

上市之舞

在汇源十四年的发展历程中,上市一直是朱新礼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却让他苦苦等了八年。汇源迟迟不登股市门,其中的原因朱新礼坦言有两个:一是对上市道行并不了解,二是上市筹备工作没有完全做好。

1999年,汇源开始准备上市。2001年,汇源再度传出谋求上市的消息,还聘请了专门的财务公司作前期准备。后来因与德隆合作,汇源上市计划又搁置下来。

与德隆分手后,上市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此时朱新礼出于“先完成内部股权改造再上市”的谨慎考虑,忙于内部产权改制,希望等完成改制、内部产权结构清晰后再上市。

在经历了与德隆失败的 “恋爱”后,朱新礼对收购整合风险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整合对很多企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你要想到你的承受能力。这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还要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产品有很强的生命力,二是有很强的管理团队,三是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这是朱新礼总结的宝贵经验。

与投行第一轮接触结束后,朱新礼将汇源的融资明确定位在 “合作先于上市、产业投资人先于财务投资人”的框架之下。投行一拨接一拨,纷纷为汇源融资“献策”,顿时让外界人也看花了眼,于是各种传言和猜测风起云涌。对于外界的种种猜测和传闻,朱新礼一一作出了解释。他否认了摩根士丹利曾经担任汇源 “准保荐人”的说法,他强调:“在脱离德隆之后,汇源从没有制定明确的上市时间表,从来没有确定过任何上市保荐人。”对于汇源上市,朱新礼坦言他并不热衷,“上市只是完成了融资目的,类似引入财务投资人”。

直到2005年,汇源与统一合作,上市计划才重新提上日程。

朱新礼自己也承认,汇源上市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时而跃跃欲试,时而又停步不前。后来,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汇源上市的时机基本成熟了。民企在内地上市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需要等很长时间,而在海外或香港上市相对容易。于是,朱新礼决定选择在香港上市。

2005年4月,朱新礼开始做财务审核、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细致工作,为最后的上市作准备。2006年7月3日,汇源迎来了法国达能的投资,上市的步伐明显加快了。毫无疑问,达能带来的巨额投资为汇源上市增加了一个大筹码。

朱新礼感慨而幽默地说:“汇源为上市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和充分的准备,真是细到把头发丝都数了一遍。”

2006年9月25日,汇源向香港联交所正式递交上市申请。2007年1月25日,由摩根士丹利、瑞银和建银国际担任承销商,汇源在香港联交所进行上市聆讯,集资19.5亿港元。汇源此次招股共发行4亿股,招股价为6港元,筹资规模达24亿港元,成为2007年以来香港联交所最大规模的IPO。

从委身德隆到联姻统一,后到转嫁达能,从摩根指路到瑞银承销,汇源果汁的资本运作之途一波三折。经过上市,朱新礼的资本运作更加成熟,上市也为汇源打造品牌、成长为国际化大企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收购风波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及其旗下全资附属公司AltanticIndustries联合宣布:将以总价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全部已发行股本以及汇源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注销汇源全部未行使购股权,提出自愿有条件现金收购建议。这也将成为可口可乐迄今为止在中国金额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

此消息一出,便引起了轩然大波。

可口可乐的出价比2008年8月29日汇源果汁停牌前股价4.14港元溢价了195%,比汇源果汁在停牌前6个月里的最高价6.52港元高出了5.68港元。2007年2月23日上市的汇源果汁招股价为每股6港元,此次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12.2港元的收购价是其招股价的两倍多。与此同时,在可口可乐收购消息的刺激下,汇源果汁9月3日开盘即飙升,下午收盘价为10.81港元,涨161%。

持有汇源果汁41.53%股权 (即6.1亿股)的汇源控股为朱新礼全资持有,一旦全部为可口可乐收购,朱新礼个人将套现74亿港元。卖掉上市公司之后,朱新礼拥有的资产只剩下赣南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蓝猫淘气音频营销有限公司以及果园等为数不多的资产。

很多人不禁要问可口可乐为什么。

可口可乐肯下如此大的血本,原因很简单,因为汇源是个好“儿子”。

“汇源在中国是一个发展已久并且成功的果汁品牌,对可口可乐中国业务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总裁穆泰康第一时间就此交易作出评价。

“可口可乐愿意出高价购买汇源果汁的股份,因为汇源果汁的原材料采购与可口可乐的分销可以协同合作,提高运营效率,而汇源在国内的果汁饮料市场处于领导位置,加上果汁饮料市场增长很快,中国对于可口可乐很重要,拿下汇源,就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一位知情人士这样说。同时,此次收购还包括很多生产设备,对可口可乐全面进入果汁饮料领域具有极大的帮助。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棘手问题是:按照收购双方目前的市场份额,此次收购一旦成功,可口可乐将轻松成为国内果汁及饮料市场老大。因此很多人担忧,可口可乐将在华构成行业垄断。

几年前,可口可乐因在中国的销售网点设置冷藏柜,曾遭到欧盟对其展开的系列反垄断调查。

收购消息传出来后,很多人心中最大的疑惑就是:朱新礼为什么要卖掉一手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子”呢?在消息封锁之时,一切都是那么扑朔迷离。

作为汇源的创始人,朱新礼历经十六年苦心经营,好不容易发展到国内果汁行业王者地位,卖还是不卖?朱新礼挣扎了两三天。从内心深处他是不希望卖的。按照各方的计划,汇源果汁和可口可乐的收购协议应该是在2008年8月27日签订,8月27日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报价日,但朱新礼一直推了三天。直到8月31日,朱新礼才在合同上签字。

既然朱新礼内心不情愿卖,为何最后又同意了呢?坊间有多种版本的分析,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竞争的压力和高价的诱惑。尽管汇源对营销持续增加投入,2007年以来市场份额却出现萎缩的迹象。在2007年,汇源失掉了包括四川和贵州在内的三个销售区。2007年下半年,另一家本地饮料企业农夫山泉甚至夺去了汇源果肉果汁市场第一的宝座。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可口可乐愿意出196.5亿港元的高价收购汇源,朱新礼自然心动了。实际上百事可乐也参与了汇源果汁的收购报价,因其出价每股10港元而输给报价12.20港元的可口可乐。

二是来自达能、华平等股东的压力。达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过乐百氏、娃哈哈、益力、正广和、光明、蒙牛等众多饮料企业的经营,但合作总不完美,特别是“达娃之争”之后,达能改变了投资方式,包括退出光明等。所以,达能转让汇源是其整体战略考虑,“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达能是汇源果汁的第二大股东,但如果达能单独退出,按照市场价大致只有4港元/股,达能的这项投资将是一桩不划算的买卖。但如果转让给可口可乐,达能将因此收益5.51亿美元,两年时间,投资收益翻番。所以,达能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推动者。朱新礼在那三天犹豫和痛苦选择时,受到了来自达能以及华平方面的一些压力。

三是接班人的问题。很长时间一直困扰朱新礼的心病就是他的接班人计划,早在四五年前,朱新礼就开始和他的儿子、女儿谈接班人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结果。于是,朱新礼尝试从公司内部挑选,“很遗憾我的这么多兄弟,他们都说当不了……”。于是朱新礼开始把眼光投向外部,与德隆、统一、达能合作期间,朱新礼都积极争取挽留对方的优秀人才加盟汇源,但是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朱新礼一直在孤军奋战,随着年龄的增大,果汁行业竞争压力的增强,朱新礼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他担心几年后汇源会葬送在自己的手里,那怎么对得起员工和股东?而可口可乐对汇源有收购意向,出价又很高,于是朱新礼考虑在面临接班人窘境的情况下,卖掉汇源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是转向上游发展。汇源由加工出口果汁起家,起初没有什么竞争对手,行业利润很高,但最近十几年,随着娃哈哈、统一、华邦、华旗、农夫山泉等的加入,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汇源的市场份额和利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这种现状,朱新礼在思索是否该寻找新的领域。既然大家都开始做下游,那何不转向做上游呢?何况做上游的前景很好:首先不需要每天面对消费者;其次,因为做上游需要相当长的周期,跨国公司一般不会做,竞争小;再次,中国水果市场资源丰富,做好的话可以为广大农民找到出路。上游是一个商业蓝海,而且将大有作为,这对企业、对果农、对农村的贡献将远远大于汇源这个品牌本身。朱新礼认为这正是汇源的机会所在,“没有上游怎么保证下游?我现在把这些人引进来做下游,就是为上游寻找出路,确确实实转了一大圈,16年之后我又回来了。”

对于最终能否卖“儿”,朱新礼保持很平和的心态,他似乎完全是以一个双赢者的姿态说:“政府批了说明是按照法律来做的,对汇源也好,可口可乐也好,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不批,国家有国家的考虑,我们企业一定要服从国家的需要,说明国家很重视汇源。估计更多的中国人会猛劲地喝汇源,让可口可乐买不起了,50亿咱也不卖了,100亿都不卖,弄不好咱还把它收了呢。所以顺其自然,不批我也感谢政府,批我也乐观其成。”

至此,汇源与可口可乐,我卖你买,两厢情愿,一切似乎水到渠成,但是事情却远不是买卖这么简单。据某门户网站调查显示,消息一出,近八成网民反对该项收购案,网民们言辞激烈,声讨声四起,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大有打响民族品牌的保卫战之势。

汇源收购唤起了大家对民族品牌的情感。娃哈哈、乐百氏、大宝、中华牙膏、小护士、乐凯……这一串熟悉的名字再次被大家想起,它们都是被外资企业所“吞没”的民族品牌。难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民族品牌消失殆尽吗?这样的拷问直逼国人内心,汇源品牌又将何去何从?

诸如此类的担心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被收购的民族品牌的结果如何,前例比比皆是,在民众的视野中已基本看不到它们了。自然而然,大家都把矛头对准了朱新礼,他毕竟曾以中国民族企业家代表之美称得誉颇丰。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果汁后,众多网民在网络上发表对此事的看法,很多网友纷纷留言声讨朱新礼,认为朱新礼涉嫌消灭民族支柱企业。

朱新礼则明确指出收购“你情我愿”,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否认了因为和达能签订捆绑出售协议而被迫签约,同时也否认经营困难,一再强调应该把它看做“商业行为”。

“谁说卖了个企业就是卖国啊?”朱新礼的内心异常委屈,他说,“企业确确实实需要当儿子养,但是要当猪卖,为什么呢?这是市场行为,你算得账要去做,算不得账你不要去做。”

2009年初,朱新礼入选2008CCTV年度经济人物,人们一度猜测,这是否表明政府对汇源收购事件是支持的?而如今,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商务部否决了此次收购。

半年前与可口可乐签订协议后,朱新礼把手机放在办公室,找了个山沟把自己关起来,缄默了三天。而如今他又重复半年前的做法:谁的电话也不接。朱新礼此时的心情一定是复杂的。本来他以为,把汇源卖给可口可乐,可以好好歇一歇,甚至计划好了钱怎么用。如今这一切泡了汤,松懈的情绪又得重新紧张起来,原来该干嘛还得干嘛。

既然不能卖,只有继续当儿子养着,不管再苦再难,也要栉风沐雨,勇敢前行。其实这样一种经历,汇源也收获良多——包括知名度和关注度的空前提升。朱新礼应该可以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同。

(作者系广天响石企划机构董事长、赢智汇财经出版中心总编辑、财经传记作家、《汇源内幕》作者)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