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异端”的自然(2)
1 | 2 |
从“天人合一”中获得最大好处的也许是帝王的政治学,在皇权政治中,是“天”而不是“民”为帝王提供了合法性,“天子”被看作是秉承天意来到人间进行统治的,他直接代表和体现了最高意志,因而是至高无上的。“王者尊,故称天子。”而既然天子受命天下,而天下则听命于天子。因而双重语言就是这样被制造出来:一方面是“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另一方面,则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在距离权力中心比较近的地方,天文星象得以发展。董仲舒的所谓“天人感应”,是一套乱七八糟的对于帝王的恐吓之说。
传统是驳杂的。我们既有荀子那样将天与人分开、将它们平行看待的传统,但是也始终存在将“天事”纳入“人事”的传统,有着以“人事”看待“天事”的习惯。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中,也是处处见到将自然纳入人们生活的视野,归并进人们自己的意愿,视为人自己存在的延伸部分或寄托的对象。宗白华先生曾令人信服地指出,我们曾经有着这样一个美学传统,这个传统中对待自然主要是采取一种“移远就近”的态度,即将远方的、陌生、非人的自然,变成某种“人化的”、熟悉的生活景象,比如寒江独钓、秋江瞑泊、柳溪归牧、云关雪栈、春江帆满、风雨归舟等。美学不仅是修辞学,从中仍可以见出人们对待自然的某些根本态度。将自然当作一面镜子仅仅照出人自己,实际上是一个停留在人自身之内的封闭循环。
如果说在中国传统中,“天事”更多的被归纳到“人事”中来,那么在西方一个较长时间之内,“天事”则被归纳到“神事”中去,自然被看作是经过上帝之手的作品,以某种方式体现着上帝的意旨。因而争取将自然从上帝手中放飞,将自然看作是自然本身的存在,甚至经过了一个激烈的思想解放过程。1656年,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被永久地革出教门,教会并号召教徒日日夜夜地诅咒他,原因是他主张自然有其自己存在的原因,“实体即自因”。英国哲学家休谟在完成对于“神迹”存在的攻击之后,写作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留下遗嘱要等自己死后(1779)才能发表,因为其中主要是反驳上帝设计论,反对将自然归并到上帝的统一意志中去。
至于那些法国的启蒙主义者,在解放自然方面则用力更多。1754年里斯本大地震的前一年,狄德罗匿名发表了 《自然诠释之我见》一书,将自然视作半盲目、半明智的一种存在,它不分善恶、也不分圣人与罪犯;而在大地震之后的1769年,狄德罗写成《达朗贝尔之梦》一书,一本对话体的文学著作,继续进行他对自然的唯物主义沉思,该书在周围朋友的劝告下居然被他自己扔进火中付之一炬,但或许另有一份手稿,该书迟至1830年得以面世。我已经谈过伏尔泰在里斯本大地震之后,于一种怒不可遏的状态之下奋笔疾书的情景。
1756年,也即在这场大地震的第二年,除了散步之外几乎不出门的康德,也写下了不止一篇关于地震的文章,希望能够抛开“人事”甚至包括地震对于人心灵的影响,而仅仅从科学的角度来谈论这件事情。关于自己的写作动机,康德是这么说的:“我并不是把这一历史
(指最近的一次 “地震的历史”,笔者注)理解为人们由此所遭受的不幸时间的历史,不是把它理解为遭受蹂躏的城市和掩埋在其废墟之下的居民们的历史。……这样一种叙述将是感人的,由于它对心灵有一种影响,所以它也许还能够对心灵的改善有一种影响,然而,我把这一故事留给更能干的手笔来叙述。我在此仅仅描述大自然的工作,描述伴随着那些可怕事件的那些值得注意的自然状态及其原因。”(康德《地震中诸多值得注意的事件》)
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西方近代思想解放,是从对于自然的重新认识而开始的,是从自然观方面首先打开缺口,将自然看作一个它本身的存在,一个并非上帝意志的异在,从而摆脱教会企图笼罩一切的思想控制。
而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像当年那些伟人一样,不仅在哲学思想方面领风气之先,而且在自然科学方面也站在时代的前列,我们将认识自然这件事情都交给了科学家,让科学家代劳,认为只要有科学家在就有了某种保障,但是实际上由科学家得出的结论,也需要由人们去理解;科学家作出了建议,也需要人来配合。事实证明,若是不具备正当的自然观,仅仅习惯于将“自然”用于配合“人事”,只允许自然出现在人们自己 “希望的田野上”,对于不情愿发生的事情采取推诿和置之脑后的态度,那么,即使有科学家的结论和建议在前,也是不起作用的。
有哲人说过,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上。因而对于我们所抱有的自然观,我们对待自然所采取的态度,就不能不做一番审视,尽管这看上去有些奇怪,我们平时很少去想一想自己到底如何对待大自然这件事情,比如我们在人与人相处当中的“自我中心论”,也许就与我们看待自然时缺少客观化的“唯我论”是互为一体的。同时,人与人的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也会反作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我们在人类生活中不能够习惯杂音和噪音,不能够忍受“他者”的存在,那么在自然表现出来的不同意志面前,也会采取同样的漠视和漠然的态度,从而导致难以承受的重大后果。
本文开头提到的有同学喊“地震了”的那一堂课正好是物理课。当地面发生摇晃,物理老师或许要比别人更加警觉一些。科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同时还包含如何对待自然的科学态度。我们如果有科学而没有科学态度,便如同没有科学。
崔卫平:北京电影学院教授wp9952@hotmail.com
1 | 2 |

- · 民政部回应"8成地震捐款可能流入政府财政" | 2009-08-13
- · 日本南部地区发生6.5级地震 | 2009-08-05
- · 台湾今晨分别发生5.9级及4级地震 | 2009-07-30
- · 瓦努阿图发生6.2级地震 当地建筑物强烈摇晃 | 2009-07-27
- · 云南姚安地震逾80万人受灾 经济损失21亿 | 200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