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巴马:直面魔鬼
在美国国庆节所在的一周里,奥巴马所做的一些事情正在构成他此次竞选的独特之处。他直接面对一个看似属于自身薄弱点的议题——该议题可以笼统地概括为“爱国主义”——进而以一篇有力的演讲发动反击,并在此过程中巧妙地改变了辩论的形势。
6月30日,奥巴马在密苏里州的独立城发表了一篇有关爱国主义的演讲。这种演讲原本会成为那种充斥着陈词滥调的摇旗呐喊,就像那种空洞的夏日演练一样,类似的演讲已使美国政治变得如此了无新意。而且这样的演讲也许会让人们更加觉得,奥巴马处在为自己辩解的地位,他只不过是在用言辞的方式来亲吻婴儿、啃玉米棒子,以安抚那些心怀疑虑的选民(布什在2004年竞选期间曾以亲吻婴儿、啃玉米棒子的方式造势——译者注)。
但这一次,奥巴马并不是想用一篇演讲来取悦所有人。当他认定自己处在麻烦之中时 (有时麻烦会暂时地缠绕他),他就直面问题的核心,踏入那些更小心谨慎、更传统的政治家通常会回避的地带。他发现,无数人已经在互联网上看到了那些质疑他和妻子米歇尔是否爱国的图片,于是他就迎头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首先说道:“有关谁爱国、谁不爱国的问题,时常毒害我国的政治辩论”,然后,他阐述了自己的原则:“在本次竞选中,我绝不会质疑别人的爱国心。但当我听到别人质疑我的爱国心时,我绝不会默然承受。”他进而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美国故事的画面,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点缀其间,假如里根能听到这些事,定会感到荣幸。
这时候,你几乎可以听到整整一代民主党人发出的欢呼声了——他们一直因为被认定为爱国心的欠缺而遭到猛批;他们也一直费尽心思,想把国旗裹在自己的身上——想想可怜的杜卡齐斯(Michael Dukakis)戴着一顶比他的头还要大的头盔,呆头呆脑地坐在坦克里 (杜卡齐斯是1988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这里指他当年一幅被嘲讽的照片——译者注),再想想克里做过的蠢事——他为自己参加越战的记录辩护,而那名攻击他的共和党人根本就没在越南服役过。这次,看看奥巴马是怎么做的吧。他不是退后防范,而是俯身向前,以一种准备应战的姿态高喊:“谁也不要质疑我的爱国心!下不为例!”
这篇有关爱国主义的演讲让我想起了奥巴马3月18日在费城关于美国种族问题的著名演讲。恰好在那时,奥巴马与其神父赖特(Jeremiah Wright)长期的联合使他的竞选班子阵脚大乱。当时赖特痛骂美国政府的视频在互联网上炸开了锅,而你会觉得,奥巴马的竞选将会失败,好像就要被地穴里伸出来的一只死人之手拉入阴府。
但奥巴马的做法是直接面对魔鬼。他没有回避种族问题,也没有矫情地打着哈哈掩饰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迎难而上,那样子让你感觉到他真能解决这个问题。他说:“我的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是来自堪萨斯州的白人”。他还精心地讲述了一个故事,解释了他是谁,他为何曾坐在赖特主持的教堂里,整个过程里并不包括道歉。
那篇演讲引起了激烈的辩论,但它快刀斩乱麻。当赖特后来在国家新闻俱乐部发表更为令人厌恶的评论时,奥巴马又有了一个机会与他划清界限,争议也开始渐渐平息。赖特再也不能代表奥巴马了。
奥巴马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他的政治天赋和强硬不屈。没错,这个男人做了一篇伟大的演讲,但他能击败希拉里、并在民意调查中将麦凯恩甩在身后,并不是由于演讲的原因。他的竞选团队有卓越的自律,一直保持着团结和自信,而麦凯恩则不停地改换策士。奥巴马已掌握了互联网政治,那就是建立一个核心的支持中坚,其余的事情都留给社会网络自然而然地完成。他的竞选主管普劳夫(DavidPlouffe)明白,现代竞选是一种自发的、自我组织的现象。
但如果奥巴马自己没有我们在上上周所看到的那种天分,他的策士和幕后支持者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什么成果。看到你最大的薄弱点——人们在自家客厅里对你风言风语——然后毫不含糊地去解决它,不用道歉,也不用甜言蜜语,那就是奥巴马的行事风格。无怪乎,在一个民众似乎日益把政治家视为职业说谎者的国家,大家会觉得这样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由《华盛顿邮报》提供中文版权。王妙玲/译)
大卫·伊格内休斯
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 曾任《国际先驱论坛报》主编

- · 休养生息式的经济 | 2009-08-11
- · 奥巴马有可能驳回轮胎特保案请求 | 2009-08-10
- · 【传媒视角:克林顿朝鲜行玄机】 | 2009-08-05
- · 奥巴马与89岁女记者同庆生日 | 2009-08-05
- · 【传媒视角:请投资ebay】 | 200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