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8-25
大卫·伊格内休斯
订阅

虚言的危险

那是在2006年2月的慕尼黑,麦凯恩的两眼闪着恶意的光芒(每当准备发表激烈言辞时,他都会有这样的表情)。“我要讲点刺激的,”他对我说。他指的是几小时后将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发表的有关俄罗斯的演讲。

后来麦凯恩确实讲了点“刺激的”。他大骂普京“在国内外实施独裁”,并呼吁将俄罗斯踢出工业化国家八国峰会。此外,他还呼吁北约接纳格鲁吉亚这个已令俄罗斯有芒刺在背之感的国家。

麦凯恩的2006年演讲激起了轩然大波——他事先就知道会这样。之前一天晚上,格鲁吉亚那位感情丰富的总统萨卡什维利的发言,同样也激起了轩然大波。萨卡什维利回忆起自己在柏林墙倒塌的那个夜晚他如何泣不成声。他继而恳请西方支持格鲁吉亚收复叛乱的南奥塞梯省,并治愈他所说的“分离主义癌症”。

现在,既然俄罗斯已入侵格鲁吉亚,麦凯恩便可重提当年的演讲,表明自己早有预见。的确,这位来自亚利桑那州的共和党人很早就警告说,普京领导的俄罗斯正在走向危险的方向,而西方应对此警惕。但我心中始终无法忘怀的是在慕尼黑的那一天,在麦凯恩发表那篇挑衅性的演讲之前,他眼睛里闪动着的那种光芒。

麦凯恩喜欢耸动视听。我们都见过他那种恶意的表情。在调侃、揶揄共和党内的对手——如前马萨诸塞州州长罗姆尼——之前,他总会露出那种目光,这是他吸引人的特点之一。但在这件事上,这样的表情令我担忧。激烈的言辞对外交政策不利,那会给盟友壮胆,让对手受刺激:正如格鲁吉亚危机所表明的那样,这两点会构成一种极其危险的组合。

在格鲁吉亚战争之后,许多论者称,心气不稳的萨卡什维利在8月7日攻打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是自投陷阱,使得俄罗斯有借口发动野蛮的反攻。《华盛顿邮报》的彼得·芬(PeterFinn)仔细梳理了整个事件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但萨卡什维利从哪里来的胆量,敢做如此鲁莽的赌博呢?原因之一,就是布什政府的政策含混不清:这个月告诉格鲁吉亚总统“我们总会为盟友奋战”(例如国务卿赖斯7月在第比利斯谈及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请求时便这么说),下个月又劝诫他要有所克制。另一个原因,是亲格鲁吉亚游说团体在一旁的呐喊助威,其中尤以麦凯恩等人的嗓门最大。

麦凯恩的首席对外政策顾问舒奈曼(RandyScheunemann)就曾是格鲁吉亚游说团体的一员。此事暂且不论,单看麦凯恩自己近几个月来的冲动言论:他一直鼓励格鲁吉亚人相信,发生危机时会有美国撑腰。这样的期待很幼稚,而鼓励别人有这样的期待,更是错误。而让萨卡什维利这么一个心浮气躁的一国元首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做都会得到美国的帮助,就更是大错特错。

在后“冷战”世界里,小国常常发动自身无法打赢的战争,寄希望于大国能施以援手。20世纪90年代的波斯尼亚和科索沃就是例证:它们希望西方在看到自己弱不禁风的绝境后,不得不出手干预,最终这个目标也实现了。但也有反例:塞尔维亚人也想玩相同的游戏,希望俄罗斯能出手干预,结果证明那是错误的期望。有时更明智的做法,是告诉跃跃欲试的小国或少数族裔:暂且放低身段,做出妥协,不会有骑士来拯救你们的。

所有支持格鲁吉亚的摇旗呐喊都带有一个道德上的问题,而在各报的社论版对普京的新帝国主义举动大加挞伐时,这个问题却被忽略了。“冷战”初期的一个现象后来经常重现,那就是美国怂恿受压迫族群起义,为自由而战,然后在形势不妙时又弃之不顾,让他们自生自灭。中情局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就多次这么做,向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东欧各国广播,说美国将支持他们从苏维埃暴政之下解放。在1956年匈牙利革命遭野蛮镇压之后,负责任的美国领导人学会了出言谨慎,也学会了对美国实力的局限做出更诚实的表述。

现在,在格鲁吉亚战争之后,麦凯恩也应学到这个教训:美国领导人不应发出美国无力实施的威胁,也不应做出美国不准备遵守的承诺。主张对抗的言辞也许让我们觉得畅快,但其结果却是他国民众遭到杀戮。

(本文由《华盛顿邮报》提供中文版权。王妙玲/译)

大卫·伊格内休斯

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曾任《国际先驱论坛报》主编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