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划生育政策的GDP含义
“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助于降低其抚养比率,这一“人口红利”使中国经济得以惊人的步伐前进。“计划生育”始于1979年,这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出生的第一代人已经成为劳动力。由于其父辈多数仍在工作,使中国劳动人口比例在这一时期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因此受益。但计划生育政策也要付出代价。到205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将从“世界最年轻之一”转变成“世界最老之一”,而且,从2035年开始,中国的人口总数将开始下降。
据估计,中国劳动人口的年均增长将在2009年见顶,年新增劳动人口达到2450万。这一数据此后将逐年递减,至2018年左右稳定在1350万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将开始放慢,劳动力人口增长的放慢拖累了GDP增速。中国政府根据就业岗位需求而制定经济增长目标,2008年GDP增长的目标为10%左右,这将在城镇地区创造1000万个就业岗位。
尽管是“独生子女”制,但并非每对夫妇只生养一个孩子。估计实际范围为1.3至2个孩子,而联合国于2005年的预测值为1.7个孩子。这其中考虑了这样的因素:有经济能力的夫妇乐意支付罚款而生养更多的孩子;在农村地区,假如一对夫妇的第一胎是女孩的话,政策允许生第二胎;而对于某些少数民族,政策则允许一对夫妇有更多的孩子。而且,即便在北京,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也被允许有第二个孩子。
联合国预测中国的人口总数将在2035年达到峰值的14.6亿。2050年将减少至14.1亿,同时人口年龄的中位数将近翻倍,从目前的24岁提高到约45岁。
(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口基金)
中国的潜在增长率
放缓的劳动力人口增长将对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与资本一样,劳动力也被认为是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关键因素。人口负增长的国家,例如目前的日本、德国,其潜在增长率也比较低。在日本和德国,潜在增长率预计在2%左右。但是日本与德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可以通过创新和更有效地利用现有投入,来提高生产率。而中国的情况是,资本对劳动力的比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部分来源于更多的资本积累。
对于中国来说,更具可比性的是韩国。在中国开始工业化进程之前,韩国是亚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从1954年至2004年,韩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13倍。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统计,1954年韩国的人均收入仅为美国的11%,而到了2004年,这一比例超过了50%。
韩国人均GDP的增长率在上世纪70年代到达峰值,数值为6.85%。其人均GDP在1970年代为3533美元。此后,韩国每十年的增长率一直在下降。与此同时,如果按相同的发展阶段进行比较,中国的增长速度远超过韩国。在1990年代,中国的人均收入为2606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9.47%。而从2000年至2004年,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率降至7.64%;但随着名义GDP的上升,人均GDP在未来几年仍有望反弹。
数据来源:宾西法尼亚大学世界表格
从韩国以及其他类似国家的例子来看,中国的增长率已达到顶峰,并在未来几年内会出现下降。这是正常的,因为中国的GDP基数增大,同样绝对值的增长额按百分比换算就会减小。中国经济的早期增长也源自一些比较简单的举措,如废除低效率的政策等。但这些改革红利已经支付完毕,而回投资报率下降也削减了每个劳动人口投入资本数增长带来的经济助益。
从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预测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从1980年到1989年,美国人均GDP增长率为2.1%,到1989年达到了26982美元。日本和德国更是与中国相似。到2020年,中国的人口状况将更类似于上述两个国家,而从2030年开始,这种人口结构将不利于经济增长。和中国一样,日本和德国的经济也高度依赖制造业的出口。日本人均产出率在2000至2004年增长0.8%,达到24660美元。而德国人均产出率每年增长0.5%,2004年达到25610美元。据此,中国到2050年时的人均GDP数字预测值如下:
图表中的增长率数字都被四舍五入,显示这只是粗略的预计。但是,由于“人口红利”效应的消失,中国人均GDP的下降幅度很可能是以往各国中最大的,这是我们在看到了中国当前人口红利背后隐藏的危机后得出的观点。从2010年开始,每年新增的劳动人口将减少,同时抚养比率开始急剧恶化。因此,人均GDP的增长率将明显低于劳动人口平均GDP的增长率,这是由于劳动人口下降,但非劳动力人口却在增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未来几十年经济增长将出现明显放缓。
还应该指出的是,这些预测还是偏向乐观的,实际情况很可能比这很糟。这些预测假定2005至2009年期间,中国的人均GDP与名义GDP一同增长,年均增速为8.5%。同时,另一个假设是,由于生产率提高,中国的人均产出率将继续超过韩国及全球多数国家。2030年至2039年人均GDP 1.5%的增长率似乎偏低,但在同等的资本积累水平下,已经高于日、德两国,尽管中国人口结构情形比这两个国家要差。
结论是,在未来数十年内,中国将面对更为放缓的经济增长率。当然,做那么长一段时期的预测是很困难的。中国也很有可能像美国那样,通过创新来获得持续的高增长率。过去几十年间,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美国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2%左右。
陈志雄 穆迪经济网(Moody's Economy.com, www.economy.com/dismal
)悉尼办事处的助理经济师
- · “中国奇迹”八成靠全球技术 | 2009-08-13
- · 【传媒视角:互联网已死】 | 2009-08-13
- · 花旗中国获准成为本币做市商 | 2009-08-13
- · 商务部:中国对美国轮胎出口未造成实质伤害 | 2009-08-12
- · 【独家】:中国泛海或接手联想控股 | 2009-08-12